我在哈尔滨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提到一件事:没有校友愿意从香港来东北建立金融中心,因为东北这种地方的信息要比香港那边大概晚15分钟,一刻钟对金融服务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想股票交易里的高频交易都以毫秒计算,15分钟的作用显然没有夸大。可见信息时效性在现今社会里是多么重要。
不过写博客这种事情与时效性关系不大。我没有看到比张志强兄更好的优秀博客标准:
- 有更新;
- 原创;
- 一年以前的文章还有价值。
简洁,深刻。“一年以前的文章还有价值”说明博客内容不必有时效性,因为那是门户新闻网站该干的事情。再说,经典的东西需要时效性吗?
我曾经也关注最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新闻。早先看新浪新闻、南方周末,后来网上的联合早报。在墙外的时候更方便,四大反华网站、博讯网、明镜网,The New York Times, 用RSS订阅,微博,Twitter订阅,Kindle阅读……总之内容足够丰富,工具极为方便。并且自认为“好新闻不是新闻”。
看得多了,知道的各种八卦信息也多,就有两种效果:
- 总感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完蛋了似的;
- 在和别人扯淡的时候,在别人要告诉我一新闻时说“我早就知道了”,或者让别人说“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信息?”
曾经试图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发现自己淹死在信息的海洋中,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思考力,也很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事情。
再后来,我很少甚至不再看新闻,或者说远离互联网上的新闻。幸运的是,到现在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脑子中世界反而更清静一些。事实上,不知道这些新闻能有什么不一样呢?知道后不也一样迅速遗忘吗?我们需要时时阅读新闻吗?
在瑞士剧作家马克斯-弗利施的戏剧《毕德曼与纵火犯》中,纵火犯明目张胆住进知识分子毕德曼的家中,在阁楼上摆满了汽油桶。毕德曼对迫在眉睫的危险浑然不觉,戏中的歌队讽刺道:
这个人靠读报预卜吉凶,每天在早饭桌上对遥远的事务大发雷霆,天天用别人的意见和暗示,来代替自己开动脑筋。每天在了解昨天的事态,对自己家里刚刚发生的事情,却十分迟钝,冥顽不灵。
这是戏剧。《论语》中两千多前的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无论是三次反省还是反省三件事,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庄子说得比较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同样是两千多年前,西人在《传道书》中开宗明义: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Meaningless! Meaningless!” says the Teacher. “Utterly meaningless!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What has been will be again, what has been don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死人的作品,几千年前的哲理,简明、深刻。它们有时效性吗?
我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废话,是写给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