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又来了。对于国内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非常喜欢这样的洋节,尤其是商家们,更喜欢这些让热恋中的男朋友们添堵、促进消费的洋节。至于圣诞平安夜的平安果——苹果,完全是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发明。圣诞节的来历:
是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降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基督公教(惯称为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圣诞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部分基督新教(惯称为基督教)派别也会举行子夜敬拜,此两大基督教分支均会在圣诞夜有报佳音活动,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月7日。
根据基督教的福音书,耶稣是圣母玛利亚受圣神(又译圣灵)感孕后在伯利恒生下的,玛利亚和丈夫约瑟当时正在去罗马人口普查注册的路上。耶稣的降生在信徒看来是犹太教预言中的默西亚(即弥赛亚)将要到来计划的实现,因为伯利恒是约瑟祖先大卫一族的家。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亚洲的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圣经实际上并无记载耶稣诞生日期,圣诞节是后人公定的。
我对于西方的节日和文化并不是太了解,对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圣诞节就知道得更少。成长在共产主义国度,和老年人一起去佛教寺庙烧过香,和神父一起聊过圣经,和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人士交谈过他们那无边无际的“上帝的王国”,但我实质是无神论者,只相信“做个好人”。真善美是终极目的,所有宗教不过是通向这扇窗户的不同路径。
一定有朋友想知道:西方人——欧洲人美国人是怎么过圣诞节的?我只好将临近圣诞节拍的照片汇总报道一下,也算是锁住这些生活瞬间。全部照片用iPhone拍摄,质量当然不会太高,我不太喜欢带着笨重的相机到处走,况且我只是用照片记录我所看到的事情。朋友们见谅。
第一次尝试图片报道,所有图片的文字说明皆在图片之下。

每年根特市的圣诞节气氛似乎是从市中心的Sint-Pieters教堂广场的游乐活动开始。

游乐场的活动当然以小孩为中心。小孩和女人的钱就是好赚。

坐在摩天轮上面鸟瞰游乐广场。

旋转木马虽然简直,孩子们乐此不疲。

滑冰当然是必备的节目,这哥们穿着一个短裤实在是cool.

到了节日,聚餐也少不了,教教外国人用筷子。

年底了,实验室有一个小小的早餐聚餐,也发点年终小礼品:三瓶红酒。

SPA小镇上的圣诞树

SPA小镇街景

根特市中心的Shopping mall, 和国内的购物中心比起来,显然小多了。

市中心的一个公共建筑,举办活动之用,地下的咖啡厅居然是市政厅开办,这在中国难道是国营咖啡厅?


上面提到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有些冷,但颜色很暖。

根特市三大教堂附近

圣诞市场,Christmas market, 类似于国内的庙会?从这张照片开始到下面的几张照片都是这个market.

都是卖些杂七杂八的小礼品,吃喝玩乐,无所不包:



市政府举办的小型演唱会。

圣诞帽也是少不了的。





夜色中的教堂


东方元素——佛教,也是有的。

喝酒聊天。














虽然电车tram上的人多,但独自坐着轮椅的老人也得到了电车司机的关怀,亲自为老人翻开车门过道板,让老人上车,很温馨。

我所住的地方OBSG是教会提供,每年有圣诞弥撒(Mass),以前是去教堂,我没有去过,今年转到OBSG的活动大厅。

两位神父,白色衣服者是一位印度神父,他也是根特大学一位在读博士生,左边就是我经常提起的Charles神父,给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提供住房的NGO OBSG组织就是由他创建维护。

弥撒时要唱宗教歌曲,现场演奏的乐队。

一位天主教信徒发言,类似于代表发言。

神父谈人生,谈宗教,也提到了BIG BANG与神创世界,更讲到了他为什么这么大一把年纪每天为OBSG工作到很晚,因为是神要求他这样做,尽可能帮助到他所认识到的人。他真是的一位不普通的普通人物,普通得你跟他交谈时就像邻居的老爷爷,他的不普通:高龄到79岁还口齿伶俐、思维清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他有资格说这话,他也的确做到了像他说的那样:就像神要求他那样做。我曾经常思考:神父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这就是真正的信仰的力量。

给受洗礼的人一片面包——耶稣的肉体!对于全场中不是信徒的人来说,就没有资格接受这个恩赐。另一个注意事项,去教堂参加礼拜,最好带点零钱,因为活动结束后,会有人拿着小容器走到每个人面前接受捐赠。

和神父合个影——活动结束后他脱下神职服装,正是他邀请我们参加这个Mass,我经常帮他电脑方面的事情,所以他非常感谢我。和他交往三年多,见证了这位不普通的神父。前一阵患白血病的杨振同学家属来比利时,我直接找到他,在他的帮助下为杨同学家人提供了住处——虽然他们之间从前从未认识过。

Mass结束后,喝点酒,聊聊天,圣诞愉快!Merry Christ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