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人们喜欢听故事-读余华作品《十个词汇里的中国》

很多年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活着》(中国官方并没有发行),从此知道有个作家叫余华。再后来,知道他写的另一部小说《兄弟》,我没有看过。

曾经有博友推荐余华的一部新作品《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与其对应的还有英文版 China in Ten Words, 据说两个版本在大陆都没有出版,而是由台湾的麦田出版社出版。大凡这种书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正好网络上有相应的Kindle版本,我于是在Kindle上读完了,读了两遍。

全书从“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十个词汇,描写了一个建国后的中国——严格地说是中国大陆,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回顾了这个我们自己都觉得奇怪的社会。下面是我的Kindle读书笔记里划下的几段精彩句子:

人民

今天的中国,好像只有官员们还在张口闭口说着「人民」,人民却很少提及这个词汇,或者说正在遗忘它。多亏了官员们的唾沫,这个词汇才显示了自己仍然存在。

他们虽然手无寸铁,可是坚定自信,他们认为自己的血肉之躯可以阻挡部队和坦克。他们聚集在一起热气沸腾,仿佛每个人都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

这是我生命里重要的时刻。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光应该传得比人的声音远,人的声音又比人身上的热量传得远。可是在我二十九岁的这个深夜,我发现自己错了。当人民团结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声音传得比光要远,而他们身上的热量传得比他们的声音还要远。我终于真正理解了「人民」这个词汇。

西方惊讶中国的巨大变化。历史在中国就像川剧中的变脸,短短三十年,一个政治至上的中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金钱至尊的中国。

领袖

畅游长江更是显示了这位领袖的独到风格。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突然出现在武汉革命群众畅游长江的活动之中,在两岸群众的欢声雷动里,在高音喇叭里唱出的《东方红》里,七十三岁高龄的毛泽东和五千名群众一起乘风破浪畅游长江。与毛泽东一起畅游长江的群众激动万分,他们一边游泳一边在波动的江水里使劲高喊「毛主席万岁」,肮脏的江水呛进了他们呼喊口号的嘴里,又灌进了他们的胃里,可是他们上岸后都说江水「特别特别的甜」。毛泽东畅游长江以后,爬上轮船,穿上浴衣,风度翩翩地向两岸黑压压的群众挥了挥手。毛泽东只是短暂地挥了挥手,就钻进船舱更衣去了。后来的新闻纪录片将毛泽东挥手的情景经过剪辑,变成了毛泽东长时间向人民挥手。宣传画上的毛泽东挥手情景,更是不知疲倦地定格了长达十多年。

我们的领袖逝世了,我的眼泪也是夺眶而出。我在一千多人的哭声里哭着,我听到了呼天喊地的哭声,听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哭声,听到了快要噎死般咳嗽的哭声……我的思维开始走调了,悲痛不再左右我,离奇的哭声开始引导我。当几个人哭的时候,我感受到的肯定是悲痛,可是当一千多人同时在一间大屋子里哭,我感受到的却是滑稽。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我心想就是全世界所有品种的动物派出它们的代表,集合到我们中学的礼堂里一起嘶叫,也可能没有比这一千多人的哭声更加稀奇古怪。

阅读

我们不留痕迹地处理掉华国锋肖像,然后端详起了手抄本的《茶花女》,清秀的字体抄写在一本牛皮纸封皮的笔记本上。这个同学告诉我,只有一天时间,明天就要将手抄本还给人家。我们两个人的脑袋凑在一起阅读了,这是激动人心的阅读过程,读到三分之一篇幅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已经感叹不已,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小说。我们开始害怕失去它了,我们想永久占有它。看看手抄本《茶花女》并不是浩瀚巨著,我们决定停止阅读,开始抄写,在明天还书之前抄写完成。

写作

写作有助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完整起来。或者说,写作会让一个人拥有两条人生道路,一条是现实的,另一条是虚构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一样,一个强大起来的时候,另一个必然衰落下去。当我现实的人生道路愈来愈平淡之时,也就意味着我虚构的人生道路愈来愈丰富了。

鲁迅

有趣的是,文革时期「先生」这个词汇也被打倒了,是属于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坏东西。鲁迅破例享受了这个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待遇,当时全中国只有鲁迅一个人是先生,其他人都是同志,要不就是阶级敌人。

这时候的「鲁迅」,已经不再是那位生前饱受争议的作家,他曾经遭受到的疾风暴雨般的攻击早已烟消云散,仿佛雨过天晴一样,这时候的「鲁迅」光辉灿烂了。「鲁迅」已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词汇,一个代表着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

差距

三十多年后,我们仍然喋喋不休地说着差距,当然已经不再是空洞的思想差距,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差距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发展差距、收入差距、分配差距等等。巨大的社会差距必然带来过激的群体性事件和个体行为。当年我们用砖块击打那个年轻农民时,他始终没有用拳头反击,而今天一个城管队员没有任何暴力行为,他仅仅是忠于职守,按照规章没收摊贩的三轮板车和物品,却被摊贩用刀刺死。这是为什么?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当「差距」一词从狭义走向广义,从空洞变成真实之后,也表达了今日中国社会问题的广泛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革命

什么是革命?我过去记忆里的答案在众说纷纭。革命让生活充满了不可知,一个人的命运会在朝夕之间判若两人,有的人瞬息里飞黄腾达,有的人顷刻间跌落深渊。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纽带也在革命里时连时断,今天还是革命战友,明天可能就是阶级敌人。

草根

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一次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改革开放则是一次经济权力的重新分配。

看看这些年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名字,几乎都是草根出生。这个榜单讲述了人生的暴涨,两手空空的穷人转瞬之间成为亿万富豪,名利双收之后,荣华富贵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此同时,这个榜单也讲述了人生的暴跌,身败名裂之后,荣华富贵顷刻之间成为过眼烟云。根据「胡润富豪榜」(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财富排行榜)统计,近十年的富豪排行榜里,已经有四十九位草根出生的富豪被捕或者逃匿。他们的罪名五花八门:「挪用资金罪」、「串谋盗窃罪」、「串谋诈骗棚罪」、「单位行贿罪」、「编造金融票证罪」、「非法吸入公众存款罪」、「非法占用农地罪」、「合同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中国民间戏称每年公布的富豪排行榜为「杀猪榜」。中国有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人一旦出名就会倒霉,猪养大养肥后就会被宰杀。面对民间将富豪榜戏称为「杀猪榜」,胡润,这位出生卢森堡,来自英国,在中国因为制作富豪榜而出名的人这样回答:「该死掉的猪,不管上不上富豪榜,都会死掉的。」

山寨

山寨行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其手机的品牌也是五花八门,有一款最新上市的山寨手机借用了美国哈佛大学之名,自称为「哈佛通信」制造,还让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这款山寨手机的代言人,让微笑的奥巴马出现在山寨手机的宣传广告上。奥巴马的微笑遍布世界各地,已是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微笑,也是最具有权势的微笑,如今却被挟持到中国山寨手机的广告上。奥巴马在山寨手机广告上微笑地说:「奥巴马的黑莓–我的BlockBerry旋风9500。」

忽悠

忽悠一词的迅速风靡起来,与山寨类似,同样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混乱,也是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片面发展之后引发的后遗症之一,而且忽悠现象在其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性更甚于山寨现象。当忽悠大行其道之时,我们也就生活在一个不认真的社会里,或者说生活在一个不讲原则的社会里。

我的担心是,当忽悠堂而皇之地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时,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忽悠的受害者。我的意思是说,忽悠者最终很可能忽悠了自己。用中国的俗话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作者并没有像理论专家们那样严格教条式地分析,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视角,以自己亲身经历叙述一个个或小或大的故事,或幽默,或深刻,或悲惨……虽然是作者的经历,却也是读者能感受到的故事,除非你不是中国人。

我也见过余华在美国及中国出席的一些公共活动,再加上从此作品中作者所关心的内容,这足已说明余华不仅仅是个作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终将被时间证明。可惜这样的作家越来越少,大家都忙着闷声挣大钱,谁还有时间来思考呢?

也许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需要阅读余华的这部作品,也能切身感受到这个国家里发生的种种事情,不过那样的感性经历很容易让人忘却,文字方式的总结有着其它方式难以达到的深度,也许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一。

余华的这部随笔作品让人对比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整段历程,让我们对毛时代种种幼稚天真的全民疯狂行为感到不可理解。可是作者也一次次地提醒我们,这样的时代过去了吗?没有。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从政府到民众,依然在重复着过去那种愚蠢的做法,也许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又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说的那样: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真的不可克服吗?

整部作品并不长,完全可以当故事书一样阅读,有令人深思的地方,也有很有趣的故事。也许余华早已明白:人们喜欢听故事。

我不懂书评,也不善于总结,虽然我把这部作品读了两遍,但仍然不知道如何用语言介绍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我只知道,这部作品值得一看。既然值得一看,还是让读者自己慢慢品尝、细细欣赏,我就没必要对细节啰嗦了。

PS: 中国大陆应该无法购买此作品,但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电子版本,想给作者增加版税都没有办法,但我想余华应该不在乎这个问题吧?用金钱衡量一部优秀的作品太俗了。

Update: 才发现,Amazon上有英文Kindle版 China in Ten Words, USD 9.36.

“人们喜欢听故事-读余华作品《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上的50条回复

《活着》和《兄弟》都看过,《兄弟》是在学长的毕业时的跳蚤市场买的,一口气看完了。
http://goo.gl/jqk79 这是我存在dropbox里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pdf,适合6寸的电子书。

生活中的那些感性经历,已然有过,再以文字的方式去阅读,会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当下活着是多么的不易。。。

也是很喜欢余华的作品的。那么,以后我们作为独立博客也认真写故事吧,尽量少一些空谈的内容。。。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故事是肯定要讲的,也当是记录自己的故事。但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适当提出来。

毕竟这是个人的博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算错了,也会有人指出来,否则就不知道是错的,自己的观点发出来,别人的观点也可能会通过评论带出来。或者给别人以启发参考。

比如你的好多观点就很好,我觉得你如果一直不说你的观点,我怎么知道呢?

看过他的《兄弟》(只看了上部)还有《活着》。当年也号称先锋派的一面旗帜,中国难得的好作家了。

看了差不多一半吧,对建国之后的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东西在课本是看不到的。
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活在这个国度的人们真不易,对一个刚出社会的学生感觉更无奈。

很喜欢他的作品,〈活着〉电影是葛优和巩俐主演。前不久看了〈在细雨中的呼喊〉,也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再不会有《活着》那样的电影了,那时葛优虽青涩,但是演的多有感情,不像现在啊,都成了商业电影的代言人了。不过也是说明,人熬出头了。

这回行了啊。关于余华,我喜欢。他的故事情节不需要浓墨重彩就会附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两天本想写一篇他书评,暂时没时间。

这本书kindle版的读到63%就没法翻页了,用ios平台的kindle软件。

书是值得一看,但也仅此而已。
我想,说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建设性的思想和实干的精神。
另外,很多喜欢写阴暗面的作家偏喜欢出多语言版本,我心里有点毛毛的。好比,made in china的名声就不怎么好,但是其实made in china的真的都不好么?或者真的绝大部分都不好么?本来事实再丑也不该怕拿出来说,可是要看对谁说。我只是觉得,本来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就太有限,再加上各种偏见,有人巴巴地等着你送论据去印证他们幼稚的揣测,你这又是何苦来。

其实作者余华并没有英文版,是别人给他翻译成英文版。
再者,作者他不过是写作,他又不是当权者,当然无法直接改变什么,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国民的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那先进的制度也是难以实施。
文学作品对提高人的思想水平有正面作用。

首先我对作者本人没有任何非议的意思,我也说了“值得一看”。
关于翻译,谁翻译都不重要。也可以理解,一个作家当然乐意自己的作品影响广泛。但想到为什么这样的书能得到广泛地翻译并在海外出版,我猜测是因为很多外国人爱读这样的题材。
呵呵,没有想和博主争论的意思,就是发点感慨而已。您的地方,您做主。

小时候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作家应该远离政治,文学是纯洁的不该受到肮脏政治的侵扰。现在看法有了改变,作家其实是关心政治,并且与政治紧密相联的,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真正的作家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联。

回复 奇虎儿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