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知止而后有定—重读《大学》有感 [上]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不必寻求光明,只要寻求内心的宁静就够了。即将入睡,随手拾起《四书集注》,翻到《大学》篇,在黑夜的宁静中再次品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处即所谓“三纲”:明德,新民,至善。

从人的德行方面要求自己“明德”。亲民即新民,弃旧图新、有过即改的意思。看来古人并不是一定要墨守陈规,一成不变。“止于至善”是最高境界,至善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它是一个追求的方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为什么要“知止”?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不论庄子如何想,如果不“知止”而想有所“得”,那就真是“殆已”。

所以“知止”其实就是要有目标,或者说要有理想。人的一生实在太短暂,精力也相对有限,没有一个目标的结果自然是“殆已”。

也唯有“知止”,才能力“定”,能心“静”,能处“安”,能思“虑”,能有所“得”,否则患得患失,顾此失彼,最终也难以真正“能得”。篇首开宗明义。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为本,“所得”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常言道:本末倒置,想必出处于此。搞清先后的次序也就是弄清了前因后果,所谓“道”,说是形而上,其实也很简单,问题在于我们用道了吗?

“知止而后有定—重读《大学》有感 [上]”上的42条回复

呵呵孙子兵法那些倒是常读~蛮喜欢于丹的视频讲课的~!虽然外界对其褒贬不一,但是我至少从中学到了很多~

就深度而言,于丹当然是不够的,倒像心灵鸡汤式的,所以用处还有的。
但如果某位领导要放一本研究国学作门面的话,我估计不太可能会把于的书籍放在首要位置的。

博客正文在Windows下是微软雅黑,Linux系统下是文泉驿。
图片的文字是用计算机生成的毛笔字体,具体名称不详。

每当休息的时候都有给儿子读三字经,所以对于“三纲”,比较熟悉,当然跟《大学》中的所谈的略有不同,不过立足点,都是好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还是基本相同的。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