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珍爱生命, 远离网络: 少上网, 多看书

牛顿曾说他取得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这不是他的谦虚,而是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的确是后人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我们获取这个世界上已存在的知识和信息是必须的。虽然我前面说过,互联网上存在信息过载与垃圾信息等噪音太多的问题,这正说明了正确的必须的信息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获取这些必须的并且重要的信息呢?在过去只能是看书,听别人介绍,或者自己亲自去试验。如今的网络年代,互联网是一条更为流行的途径,想想一个搜索引擎Google,世界上所有网上的信息都聚合起来。

网上的信息有很大的时效性,互联网快捷的传播功能和信息创作门槛的低廉性造成了这个结果。Web 1.0时代,我们看门户网站提供的内容,然后是博客论坛——每个网络使用者都可以贡献内容。

接着是轻博客,可长可短的一段话。再后来是社交网站,比如Twitter和Facebook(国内有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一堆山寨货),140个字就把消息推送出去,或者只需要一个”Like”就“赞”一下: 短而快。即便是140个字,许多用户也喜欢转播,反正只是点击一下按钮,然而不经意间却制造了大量的重复信息,甚至噪音。

最近互联网上又弄出了像Pinterest.com等类似(国内有HuaBan.com-花瓣等类似的山寨应用)的用图片来传播信息。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我们见证着“互联网变得越来越浮躁”,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浅薄”的时代。

因此,在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不考虑到时效性,我个人的建议是少上网,多看书。网络上的内容属于快速消费品,内容的深度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知识的系统性也难以兼顾,暂且不提那个该死的液晶屏幕对眼睛视力方面的健康损害了。

书籍带来的东西更有深度,也更系统。缺点当然显而易见:时效性不够,那是网络的优势。然而浮躁浅薄的内容又怎么能把有深度的东西表达出来呢?事实上,除了技巧技术性的知识一直在发展,人类文化中许多人文知识的根基几千来一直都没有变,难道不是吗?在这些方面,我们不必过于追求时效性。

网络的时效性影响并不大。早在孔子的时代,他就说过:“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说这句话固然有些过于守旧。但今人的思想和内容又何尝不是对古人的思想换种说法,亦或进行更为详细的补充,因此看书比浏览网页好,看经典的书籍比瞎看要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网络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少看网页多看书——尤其是那些有深度的东西。刘未鹏的博客写得很有见解,但看完他的《暗时间》,可能感悟会更多;李笑来的博客很有思想力,但看完他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可能收获会更大;褪墨上关于时间管理的博客文章写得还不错,对GTD有详细的介绍,但可能看完”Eat that Frog”这本书籍后,对时间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就够了。我是在Kindle上把这些的书籍看完后才有此体会。

再多谈一点,看完书后最好更进一步:写作,把看完后的所得写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写作是一种更好的记忆与思考,尤其是认真的写作。存档也好,分享也好,对看书的效果会比较好。每个正常人的大脑里的思想和想法太多了,如果不记下来,就都过去了,来无声,去无影,用写作的形式把它捕捉住,它就被固定住了。

未完,待续……

“珍爱生命, 远离网络: 少上网, 多看书”上的27条回复

互联网信息轰炸让人受不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越来越疲倦,越来越厌烦,最重要的是会让你越来越摸不着头脑。虽说这个时代难见一本好书,但看书至少不会让你如互联网一般轻浮与浅薄,非常赞同你。

可能是人的本性问题 人都有惰性的 就是懒 什么可以快捷 简便 不用那么麻烦 省时就好。 所以网络上那些垃圾信息才能大量的重复

当在网上找到有一定深度的信息时的感觉,无异于在沙漠中淘到一粒金子~

处繁华而不热衷,即使舟子和HH仍然如胶似漆的,我还是坚持每月要看几本书的,雷打不动,毕竟书籍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恩 博主那几本书的kindle版本还在吗 我想看下 网上搜到都是要付费的

我除了初中时候读了些书,感觉之后几乎没有读书习惯。有时候感觉勉强不来,人都浮躁了。我本来自以为是喜欢思考的人的。

像这号的,如果还说不思考,那中国没有会思考的人了。
你现在不看书,还能想这么多,只能说明你:天赋好,或者你原来的积累太多了。

个人觉得不应该把书和网络对立起来,读书固然有益,但网络上也有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
网络是中性的,看的是使用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