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带一长辈朋友去老家同堂寺散心,很欣喜地见到上次为寺庙采购的法器都已投入使用,我顺便向长辈朋友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后来和更多朋友小聚时,聊起该寺庙,我便提起我为他们采购法器的事情。这时,长辈朋友告诫我:“不要提起此事,提了便没有功德。”
他说这种行为就像布施一样,和财布施、智布施类似,助人了不必提起自己的功劳。我后来查到这种智慧其实就是佛教中“无相布施”,意思是:
我们在修布施的时候,一定不要着相,尤其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个相,否则的话,布施的功德,就会大打折扣了。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劳,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如果有这个念头和行为,布施的功德便大打折扣了,相反,按无相布施的理念,就是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就像我以前提到的一个不知名网友每月资助我的小学母校一样。
“无相布施”这一概念来自佛教里的《金刚经》,我非佛教徒,但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哲学,我为此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了好事,忘不了自己的功劳,甚至主动炫耀自己的功德,这种心态和行为虽然谈不上坏,但它不是上上等的作为,为什么?
- 首先,炫耀自己的功劳,有一种优越感,本身是没有放下自我的表现,着了“我相”。
- 其次,炫耀自己的功劳,其实就是贪念,有邀功的嫌疑,求别人的赞赏回报。
- 最后,在奢求别人的赞赏回报过程中,万一没有得到,难免造成失望沮丧,以后还要不要“布施”?
践行布施,也就是助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布施本身是慈悲的心态,帮助别人,渡人渡己,不应求回报,而在布施的那一刻当下,其实已经收获了内心满足这一回报,这是幸福的元素之一,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而平和心态才是永恒幸福的本质之一。
相反,布施之后不忘自己的功劳,便越过了界线,得到的已经不是回报,是贪念,是欣喜,也可能是失望,这些都不是平和的状态,更不是幸福的状态。
放下我相,放下我执,无相布施,正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感谢长辈朋友给我的开示,这是他对我的智布施。
“为什么要无相布施?”上的16条回复
有一句话说,施恩图报非君子。想想确实,不然行善跟交易何异呢?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做好事不留名,我一直这个价值观,不然总感觉沽名钓誉像陈光标。
沽名钓誉这个词用得好。敬佩你有这种观念。
一般遇到做好事且宣扬的人不能直接这么说这么想,先入为主,毕竟一个好事也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坏事也不能说他是坏人。也是长久观察才行。不过锦衣夜行的好人看上去还是比大张旗鼓的好人还是高级不少。
这就是修行的本质。
道友咋还研究开佛学了
涉猎优质思想,不局限于哪门哪派。
执着于“无相”却也是着了相,从“无相”到“无无相”才能“了无相”。
你说得对,不过可以一步步来,终极状态确实是无无相。
不为世俗的功名,只求内心的宁静,精神又一次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谬赞,期待你们的分享。
大善人这个称号很有吸引力的,
对我来讲,称号真不是想追求的,反而是一种负担,只想平静地做点让自己欣慰的事情就可以了。
你对无相布施的解释和佛经的含义还有差异,真正的无相布施是说在布施时都不要在意自己是在布施,就像我们在呼吸时从来都是无意识的在进行。
努力达到你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