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如何看待碧桂园“未来领袖”大规模招收博士现象?

未来领袖
碧桂园的“未来领袖”招聘广告

如果你拥有博士学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深圳的“孔雀计划”对引进人才最低补贴160万元。要求条件不高,比如:只需要全球排名200名的大学毕业的博士,并签约在深圳工作三年即可。160万相对深圳的高房价不算什么,但这估计是目前国内地方政府层面对人才补贴最高的计划。每年共投入10亿人民币人才资金的“孔雀计划”无疑显示出深圳政府的魄力和对人才重视力度之大。

其实,除了大力度引进人才的深圳政府之外,其它财力雄厚的地方政府都有不同形式的人才引进计划(需要你时各种计划文件、绿色通道,不需要你时摆出各种规章制度),体现在待遇上就是年薪和补贴比过去要有诚意得多。在国家有足够资金的同时,这也反映了宏观经济向着研发和创新的方向发展,那么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而最快的办法就是用钱买人,用金钱将那些发达国家的人才(目前主要是华人)迅速收割。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不只是政府政策。这几年有一个企业也引起了众多博士们的关注,碧桂园。一家广东的房地产企业。从2013年开始通过一个叫“未来领袖”的人才计划大规模招收海内外博士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坊间传闻,每一位“未来领袖”博士目标培养成房地产项目经理,年薪在40-60万之间。据该公司2016年中期财报透露:

“为了长远发展,本集团也正持续进行战略人才储备和培养,截至2016年6月30日,已有261位博士加入管理培训生计划,他们已逐渐成长为本集团的中流砥柱,本集团将继续培养、招募各行业高素质人才,蓄力未来。”

对博士毕业生的招收规模之大,待遇年薪之高,一时之间使得人们对此现象不能不关注。我有好几个博士朋友就此问题问我,不乏甚至有人参与此计划。我想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就此现象,我分享一点我的看法,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一个民营房地产企业如此大规模地招收博士,这是不是一个广告效应的噱头?为什么要这么多博士?这对企业有用吗?对博士毕业生是否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会不会造成人才浪费?一连串的问题。

从博士这边来看,通常一名博士毕业后,常规去向是科研院所,向着研究员或者教授的职业路线发展。然而,科研教职之路并不平坦,僧多粥少,国内国外,博士毕业到拿到教授职位的比例很小,因为教职位子越来越难得,而华人科研工作者在国外生存更不易。

从国家科研资金投入来看,由于实体经济的衰落以及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很可能维持现有水平或继续萎缩,再加上跨国合作、以及科研人员在不同国家的流动性有利于科技创新,近几年许多国家出现反全球化和反移民现象,这可能也会驱动发达国家政府减少投入科研资金。

2015年中国R&D支出占GDP之比为2.047%,比2000年翻了近3倍。预计2020年,中国科研投入资金将超过美国(同时科研投入占GDP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5%)。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行业同时有着马太效应,大者恒大,赢者通吃。处于科研系统底层的科研从业者,尤其是年轻的科研人员,还是有不少人在为温饱问题而挣扎,很难静下心来搞科研。

同时,做科研的辛苦程度并不亚于做企业。每个团队中的塔尖,无论是教授或非教授,面对的都是这些任务:要招到优秀的人(学生或者博士后)并管理好团队,寻找到相当数量的科研资金,发表足够数量有足够影响力的文章,建设和维护本行业圈子内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这和一个企业的CEO没有区别。科研院所的人看起来无固定约束——不用打卡坐班,但无形的压力时刻保持,累心比累身谁更累?

从碧桂园这个房地产企业来讲,为什么要这么多博士(该企业2017年预招300个博士,意味着可能要面试6000个博士,而中国2012年博士毕业生总产出为约6万,2016年中国留学基金委资助海外博士留学生8500人)?博士能干什么?好的人力资源,需要将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于企业于个人才是双赢的事情。

必须指出,建筑业可能仍然是一个技术发展相当慢的行业,除了机械代替过去繁重的人工,其它方面,盖一个房子与一个世纪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更别说像英国这种发达国家大量的民房还是100年前的。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或者说顶尖人才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碧桂园这几年的发展有一种野蛮生长扩张的景象。目前国内国外有着大量的项目开工(2016年中期已经有531个国内项目,海外5个),眼前需要大量的人才,未来也需要人才储备。其创始人亦提出:有“人才”有天下。大有一种想做成基业长青的抱负。

对碧桂园来讲,它可能看重的是广大博士的高智商和高情商。对于博士来讲,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能用得上的不多,因为即使继续从事科研,科研的关注点也会变化。博士的智商未必最高——当然平均水平不错,不可否认的是,博士们情商很高,攻读博士的几年时间,一般都是修炼苦行僧一样的修炼——否则根本就熬不到毕业的那一天。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每一位博士都有其本身强大的人际社交网络这一无形的宝贵资源,你懂的。

因此,碧桂园这样的企业可能认为博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创新是企业亟需的东西。如果还有一定的社交技巧,为人处事都能处理得很好,将又深又窄的研究方法用来对付又宽又浅的企业运作(比如房地产),有一种高射炮打蚊子的俯视感。这也可能是碧桂园对博士的专业背景要求不高的原因。

碧桂园刚开始大规模招收博士时,外界其实很质疑这件事情的动机和最终结果——包括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不过,从目前已经进行了几年的这个计划来看,规模越来越大,作为外人,里面如何运作是一个黑箱子,但有理由猜测这个计划进行得还不错,至少达到了预期效果。否则没有理由花大价钱招进这一批人并养着他。如果为一个人才的投入是1元钱,能带来的10元的效益,这样的生意谁都会愿意做。

不是每个博士都会愿意去碧桂园——40万年薪在现在看起来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每个博士都会被招聘进去——碧桂园有它的择人标准,即使成功招聘了也未必到职——往年只有约一半的到职率。但听说碧桂园的待遇承诺确实兑现了——深圳政府的“孔雀计划”据说在兑现时不尽完美。碧桂园2016年销售额3000亿,据说利润400多亿,它有足够的资金兑现承诺。另一方面,碧桂园到目前共有400人,只有30多人离职(不过也要考虑到大部分新入职的博士不太可能会离职),似乎企业和博士双方都比较满意。

从近几年开始,随着全球化新形态的发展,不少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出海扩张计划,这符合国家大环境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也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更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计划。国内城镇化进程迟早会有饱和的时候,但是东南亚沿海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代化,还有巨大的空间,中国有能力的企业不走出去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天理难容。即使是发达国家地区,安永最近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额从2015年的5.3亿美元升至126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像碧桂园这样的房地产企业,也有出海计划,碧桂园已经或者即将进军马来西亚、印度、印尼、澳大利亚等市场。所以,它需要尤其是海外毕业的博士,这样有利于它的出海计划。

行业都有起有落。目前碧桂园还处于大量需要人才的阶段,企业也处于井喷野蛮式扩张的时期,招这么多博士进一个企业,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万一将来行业的冬天来临了怎么办?企业如何对这些人才负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不知道碧桂园到目前还有没有思考到这么远。不过,也许这些博士本身能为企业找到其它的利润增长点,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未来的世界,房地产企业还只是造房子吗?他们的加入本身就是对这个行业的最强力的注血。

正如在中建某集团担任副总的马明磊博士如此评价碧桂园大规模招收博士现象:

“这是典型的门客思想,但是却很务实。更适合那些有经验又有激情的人进入这个圈子,实际上碧桂园在2006年开始做的是全硕士人才招聘制度,现在又开始博士精英制度,这个概念属于人才核武,威慑力明显。

五年多国企经验告诉我一个道理,博士和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都曾入过思维监狱,也都胜利越狱,本身这就是最大的能力。再和高级的管理制度配合起来,这个团体能做的创新和创制,我认为也是不可估量的。

中建五局的总经理去碧桂园之后一年的收入是过去七倍,创造的价值是过去三十几倍,实际上他们的拿地策略,公关水平,设计与施工管控都在一个高级的水平上,与万达拿地快质量差不同,与万科玩高级概念,龙湖走高端养居不同,碧桂园走的更为中庸,似乎考虑更多的元素参与,我认为碧桂园短期内不见大风起,未来却可能云飞扬。”

和他一样,我对碧桂园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做法,表示谨慎的乐观,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行为,这本身多少说明这家企业有进取的创新精神。至于未来如何评价?未来自有评说。

男人找媳妇到最后还是看漂不漂亮,找工作的时候最后也会看待遇够不够高。虽然企业给的年薪通常比较高,但去企业工作一定会很辛苦,肯定会有KPI等内部外部考核指标,直至你精疲力尽的时候。所以,我必须声明,我对各位博士是否应该进碧桂园这样的企业不持任何态度,既不鼓励也不反对,我本身也和它毫无利益关系。

爱搞科研的搞科研,科研总需要人去搞,这样的行为值得鼓励并称赞。当然,如果觉得搞科研没有兴趣,前途渺茫,有合适的企业也未必不可以考虑,小步试错,快速迭代。做科研的人思路必须开阔,敢于创新,在面临自己的职业路径选择时,也需要发挥这种精神。

在一个变化如此快的世界里,你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冒风险。(In a world that’s changing so quickly, the biggest risk you can take is not taking any risk)

–Peter Thiel

“如何看待碧桂园“未来领袖”大规模招收博士现象?”上的14条回复

今早上班路上,看到一个还在施工的小区正在挖地。十几个人拿着镐和锹在那顶着寒风,把地面刨开。
那个地面非常适合用挖掘机,如果有挖掘机的话,大概几分钟就能搞完。
我上学时,老家路政建设招了一个路桥专业的,因为没有关系,所以被派去挖沟。如果不是有一次路面垮塌,而他正好在现场闲言碎语被真正干活的人听到了,否则估计连这种笑话都写不出来吧。
说真的有多少计算机专业的最后招进去做打字员的,连个QQ都不会偷的又算什么写计算机的。

如果不是有一次路面垮塌,而他正好在现场闲言碎语被真正干活的人听到了,否则估计连这种笑话都写不出来吧。

不是博士,实在不知道博士会怎么想;也不是老板,不知道老板会怎么想。
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碧桂园。
我猜这样的老板未必会为“人才”想,所以“人才”也不必为老板想,真金白银,各取所需罢了,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