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分享《万万没想到》书摘时,有网友提到博主万维钢博士的博客很久没有更新了。
实际情况是,万博士已经离开了科研界,专职付费自媒体创造,他在《得到》应用上开设精英日课。自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义务去勤快更新他的博客,而且他原来的更新也算不上勤快。
我得知这事的时候,心里还有一些小小的茫然,一位我很敬佩的科研工作者离开了为之付出几十年的事业。这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他这么解释自己的退出:
我已经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辞职,从此不再是物理学家了,专职写作。任何一个真心热爱物理学的人做出这样的决定都非常困难,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辞职有偶然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因为我在物理上没有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我以前一直说自己是个“普通”物理学家,水平很有限,在这个天才辈出的行当里帮着做点小事儿。现在我已经四十岁,就好像一个普通的职业球员,该退役了。
英雄或许能造时势,但更多的时候,是时势造英雄。物理学研究领域不同于一般的应用研究,是一个天才扎堆的地方。即使天才辈出,物理学领域也没剩下太多容易令人发现的东西,要做出一点贡献更是难上加难。
工作中还面临很大的无形压力:你再好的成绩也不过是最近发表的那几篇文章。科研工作带来的收入也不多,通常的情况下只能养家糊口(我为了生活也业余做代购呢)。倒不是说科研工作天生值得高收入,王宝强的收入比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者的收入都要高许多,我觉得这很合理,他娱乐了普通老百姓,市场认可,给出高收入又何妨?况且,像王宝强这样的明星也屈指可数,大部分底层演艺人员过得很艰辛。
绝大多数科学家就不能给大众带来乐趣,甚至发明创造也不一定惠及每一个人。你可以从许三多的傻劲中得到一点正能量,但对诺贝尔获奖科学家除了钦佩之外,就感觉很遥远了,而诺贝尔奖大奖也不过100多万美元,可能刚刚能在天朝首都买一套公寓。
当然,如果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收入过高,最终会使得人们享受到的科研成本会更昂贵,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也更高。正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别忘了,本身很普通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头上还扣着“知识分子”一帽子。因此,这部分人群如果有了一定体面的生活后,再过分追求金钱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万前辈博闻强志,思维开阔,关注的内容常常给人新意,打破我们的错误常识。在写作上善于深入浅出,将高深又重要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通过博客形式传播给网友,至少对于非物理领域的人而言,这些贡献已经大于超过他在物理领域写的所有论文。
万博士的思想既客观又新颖,甚至还具有超前性。记得在川普胜选美国总统之前,他就曾写文章解释说川普当选总统并不是不靠谱,并且还让他的小学生儿子也采取了这一立场,在班级的模拟选举总统投票中,产生了两位投川普的孩子,一个是万博士的儿子,另一个孩子是被万博士的儿子劝导下投了川普一票。
就万博士改行后的收入而言,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物质上成功的转型,他在某自媒体付费栏目上有订阅用户五万左右,每个用户的订阅费用是199元一年,因此这一年收入就超过1000万(自媒体平台应该有提成)。这可能需要做科研工作二三十年才能赚这么多。
最关键的是,这是他喜欢的事情,用理工科的方式读书,用理工科的思维思考,再用理工科研人员的思路写作和演讲。纵使清风亦识字,哪有闲心乱翻书?别忘了,这年头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就让爱读书、能读书的人为我们读书吧。
“又一位科研人员退出科研界”上的30条回复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好 不过我最喜欢还是自由职业 不过迫于生计 只能上班了
自由职业不一定轻松,除非真的特别有才华,并且能变现。
听说国内很多教授都自己开公司呢?英国不可以么?
应该也有,如果所掌握的知识能变现的话。不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兼顾此就需要放弃彼。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博士多了,干啥的都有,记得有个博士来央视做主持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尊重即可。话说,感觉这年头写作的越来越多,真正写出东西的越来越少。(可能是我看的太少)
说来说去,大道理都是那些东西,越来越是吸引眼球浪费人精力的娱乐东西。
在博主的推荐下,才得知那个博客,可惜已经不更新了。
我觉得这是个遗憾。
我觉得他文章写的不错,但是作为他的忠实读者,也未必每个人都原因付账。
不过对于我来说,1年199就可以订阅到这个世界的前沿科学资讯那简直太值得了。
万博士专职这个的话,没有理由再免费供应优质内容了。
仔细读完全文后,很喜欢这句“纵使清风亦识字,哪有闲心乱翻书”,才发现坛子的文笔也相当不错,是不是也考虑转行写作呢?^_^
不要过多解读,我没有那样的才华啊。
科研人员的收入是市场化的么?前阵子我看国内新闻,说中央还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在不影响本职情况下,创造副职收入……而后,消费者享受的高科技成本中,科研人员工资微不足道,更多的是大集团大公司长年累月投入之后获取回报的成本。
天朝不少高校老师都有自己的小产业吧,各有各的活法,至少你赚得到,还是有办法拥有的。国外的话,每分钱都严格监管,收入再高,高税收在等着,所以也就不用想太多了。
你这标题搞得还以为他去世了
我的错……
哈哈哈,我也误会了
标题我也改了啊。
坛子,你一直在博客里面说国外做科研收入不高,所以我跟同学说国外做科研收入不高,他们都不信,说人家怎么可能把实话告诉你,你们做科研一年收入到底能有多少?
一般人当然不太可能平白无故跟你说实话,而且大部人不都是炫富,炫优越感才对不?你这个问题问得直接,我也不会说两面三刀的话。
这么说吧,我之前攻读博士的大学:根特大学,号称全球十佳最适合科研工作者的地方之一——我觉得还真当之无愧,那里的博士后一个月收入2500欧元不到(税后)。英国这边也差不多这样子,我以前也谈过这个问题。
另外,看绝对数量没有太大的意义,生活成本呢?我一个月花在住房上面的钱需要人民币7000多块吧。一年到头,没什么钱剩下(这还是建立在英国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的大环境下)。现在大概明白了吧?
薪资会不会因为科研项目不同?还是各种研究的薪资都差不多?
据我所知,差不多,你做两份工作,收入不是双倍,因为,高税收等候你。
199/年,因为我有买
嗯,后来查看了,是199,这么算来,就一千万一年了。
做自己擅长且有益的事了
得到收入APPLE先抽三成,剩下作者跟得到五五分
哦,没有细致了解。感谢告知。这么说来,万博士也能得到三四百万呢。
从一个科研者转变为一个写作者,未必是坏事,也未必是一种退缩。如果用自己的笔去宣扬物理学知识,去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参与,我想,这层意义非常重大。普及科学知识,有时候比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来得重要。
我也没有说是坏事啊。做科研的人没有义务一直做科研吧,尤其是估计没有什么建树的话。
连搞理工科的人都辞职不干了,我这日子更没啥盼头了……
这只是个例,不要灰心,我们的海上历史研究还指望像你一样的有为青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