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兴趣的广度与深度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如此评价明朝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李贽:

但是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并不等于具有多方面的精深造诣。他写作的历史,对史实没有精确的考辨,也没有自成体系的征象。大段文章照史书抄录,所不同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意见改换章节,编排次序,再加进若干评论。

在接触小说的时候,他所着眼的不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方法,也就是说,他不去注意作品的主题意义以及故事结构、人物描写、铺陈穿插等等技巧。他离开了文学创作的特点,而专门研究小说中的人物道德是否高尚,行事是否恰当,如同评论真人实事。

再则,即使是阐述哲学理论,也往往只从片段下手,写成类似小品文,而缺乏有系统的推敲,作结构谨严的长篇大论。惟其如此,当日的士人,对于“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

我读到这部分内容时,心中有些触动,引发我不断地思考。对于历史上的李贽,我并不了解。但是,当年的读书人把他的作品《藏书》、《焚书》以为奇货,足见他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以至朝廷也害怕他影响正统思想,是以谋害他,自杀时李贽写下血书:“七十老翁何所求”。

即使如此,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李贽对学问钻研并不深入。我不知道黄的评价是否中肯。但看得出来,李贽在晚年潜心思想学问,却不免兴趣广泛,因此,虽著作多产,钻研不深的特点也在情理之中。

我无意也无能力评价李贽。却感觉黄的这番评价对于我们今人的意义。如今资讯如此发达,我们获得信息极为方便。我们经常说要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的人又经常将广泛的兴趣和发达的信息交织在一起。结果就变成我们对每一门学问都懂点肤浅的皮毛,但每门都不深入,难以有自己的见解和贡献。到头来,虽有广泛的兴趣,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绝活,也就是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

对一门学问要达到一定深度并不容易,往往切入面难以宽广。就拿学术研究中的博士来讲,我感觉在本专业领域内攻研多年,也不过是对于本专业很窄的一个点上有所领悟和一点点见解,这些还有可能在未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博士之“博”,与“博学”无关。

也就是说,即使如此全心专门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经年累月,到头来也不过局限于某一个点,并且,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举个例子,研究结婚的未必知道离婚是怎么回事。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博士期间研究水泥的水化反应,但对水泥形成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几乎没有什么见解。

如此说来,对任何一门学问来说,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都需要花费相当可观的时间和精力,尚且不说需要一定的悟性和灵感。而对一门学问的研究不达到一定深度,那就只能是粗泛了解,不过是人云亦云,到头来与旁人无异。

问题在于如何调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深度?我想,过于广泛的兴趣显然没有必要。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铺的面太宽,犁的地就不深。而只局限于某一个点,就难免缺乏全局观,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难以触类旁通引发新的创见,就更别说兴趣太少的生活缺乏乐趣。

如果非要一个明确的建议,我觉得对于我们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大部分人的兴趣可能太过于广泛,也就是对自己兴趣范围内的东西理解都缺乏深度。因此,要缩小兴趣范围,争取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大有益处。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对不对,但至少这一点建议对于我自己相当适用。

“兴趣的广度与深度”上的30条回复

我现在在高中生活的时候总想着对未来的生涯进行定位。总觉着各个地方都有兴趣,各个地方却都或多或少只是涉猎而不是更加深入而专一。

现代已不是读好书就能生活好的年代,务必兴趣广泛,不求深得如何,最起码要懂或知道,至于深度是给专业人员或工作中自已。

我也同意你最后的观点,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资讯瞬间即达,兴趣方面肯定是不缺乏的,不过到头来,都只懂一点皮毛,现在最难得的就是耕耘一个点,对其深入研究。很多方面懂个二五八,还不如精一门,像一个手艺人一样,靠这一门吃饭。

现在能在狂轰滥炸的信息中找到对自己有用并能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东西并不多。就造成了多尔不专的窘境。

我是比较赞同先专后博。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琴棋书画面面俱到。当然,天才除外……
引用的文字格式,斜体看得眼花了。

我也同意你的观点。
引用格式,斜体根本就不适合汉字,我忘了修改了。现在已经修改了,但CDN缓存的原因,估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果。
祝圣诞元旦愉快!

现代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与相应传统社会中核心竞争力不同了。

比如咖啡店的核心竞争力,曾经是Espresso的质量,现在是地理位置,装潢,营销,服务的综合体;
烤鸭的核心竞争力,曾经是对鸭皮的烹调,现在也赖于上述因素。

星巴克和全聚德,其传统核心竞争力都不足,但不影响他们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

单核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足以成功,不知是现代社会之幸,或是之悲

“过于广泛的兴趣显然没有必要”,这里“过于广泛的兴趣”有无明确的标准。

我认为不断持续地增加兴趣的广度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但推荐仅仅是了解,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得了。而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和专业则要通过读书和互联网学习等,持续地增加兴趣的深度,能够理性地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出最好的选择。这样应该是平衡了。

比如你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能知道用wordpress搭建博客是怎么一回事(发现兴趣的广度),然后能用能做到,就可以了,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深入学习就OK。

最后附上我写的《关于教育》中的一段话:信息意味着什么——开启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世界交换着信息,甚至我们本身就是信息。对于一件事,我们只能通过我们已有的手段去所了解,这就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于是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上文所说的态度(即看问题的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曾在《读者》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概是说作者在一个国外的地铁上看到有一个30多岁的男人带了3个小孩进地铁,但是这3个小孩非常闹腾,还边吃边乱扔东西,但是这个男人也不管,任由他们胡闹,反而迷茫地望着窗外,后来作者终于忍不住,愤怒地指责了那个男人,结果男人说,他们的母亲刚刚去世了。作者这才了解事实,于是刚才的愤怒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好意思,赶紧跟男人道歉。

在上面的例子中,关键是作者没有了解到“男人的妻子已经去世”这一信息,于是就对他的行为产生误判,造成误会。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要尽量的扩大自己的信息,不仅为了客观地分析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你所能想到的各种工具,各种方法也来源于你的知识储备,即你的信息量。

而庞大的信息最终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件事,很简单的道理,就像那句口号:要想富,先修路!路就打开了山村的信息,假设一个山村的地底下有丰富的煤矿,原来村民们都不知道,只有等路修好了,地质专家才能进来勘测,结果整个村子才能因此而富有。人也是一样,如果我的本性就是搞计算机特别厉害,而且做的时候特别舒服流畅也不觉得累,那如果我不去了解计算机这个东西以及其他信息,我就不可能找到我自己最想做的事了。

http://starsky.gitcafe.io/2014/02/24/%E5%85%B3%E4%BA%8E%E6%95%99%E8%82%B2/

你所言极是,我的确没有明确定义,这也需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义,我现在就是觉得自己要收拢自己的心。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