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读到论语中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感到不知如何理解。即便许多大家也对此处各执己见,比如:
- “夷狄虽有君,仍不如诸夏之无君。”(钱穆)
- “野蛮部族虽有国君,还不如中国的没有。”(李泽厚)
- “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杨伯峻)
- “夷狄还知道有君主,不像周朝连君主都没有了。”(傅培荣)
- “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程颐)
看来即便托梦去问孔子本人,他也未必能说得清他当时说这话的愿意。
总的来讲,可以分成两派:
- 夷狄都有君主,不像诸夏没有君主,(诸夏没得救了)。
- 夷狄(虽)有君主,也不如(比不上)诸夏没有君主,(因为没有君主的诸夏依然是有文化的社会,文明的社会)。
思想一可以理解成孔老先生哀叹时代之不幸,有如战国的屈原,民国的鲁迅,当下的愤青一样的心情。“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思想二则是被很多人批评为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绝对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当事人已经不在了。依我个人的理解,我倾向于前者的理解。通读论语,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各方各面感到相当不满,对季氏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感慨,对周礼的向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春秋时期确实是一个比较乱的时代,因此很有可能,孔子叹于当时的社会乱象,才会发出这种叹息之声。
亲爱的读者,你是如何理解的呢?欢迎留言赐教。
“如何理解“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上的4条回复
如果没看懂《大学》和《中庸》就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词句如此之简单,竟放倒了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我可以很简单地回答它,并且令人信服。
提示一下,孔子之言针对中国,而不是夷狄。因此上面的所有解释都是歪曲了孔子的本意。就好像朱熹在诠释《中庸》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中庸思想。此乃我华夏之悲哀!近千年以来,对孔子思想的误导。
敢问你如何理解?
要华夏有夷狄那样的君主,不如现在这样华夏没有君主好呢。
天天闹腾让夷狄搞所谓先进的君制,是不够的,那也只是让夷狄回到诸夏的N朝之前,无法与诸夏共亨文明,只能成为诸夏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