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在国外

儿子在英国开始上学

son-the-first-day-school-sheffield

今天农历正月初五,公历2015年2月23日,周一。

儿子去年底离开比利时的荷兰语幼儿园,跟着我来到英国。他“辍学”在家两个月,玩到他自己都说“好无聊”。终于从今天开始上英国的学前班,秋季上一年级。

之所以这么长时间待在家,是因为我们来的不是开学报名季,也就相当于插班生。英国分配为孩子们分配学校和比利时基本一样,根据家庭地址(住址)与附近学校的远近划片,再适当考虑一些其它因素来确定学校。

而我儿子这种插班生特殊情况则 需要根据周围学校是否有空位,才能安插进去。整个办事过程则是直接按谢菲尔德市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填表,再按分配的结果去学校报到就行。整个分配过程虽然用了一个多月,但好在整个插班过程中没有找过人、送过礼、递过条子。

其实,我来英国的第一天在伦敦火车站和人聊天时,一英国中年妇女就好心告诉我们:不用担心,政府有义务帮孩子安排合适的学校。

学校的费用情况,我们上的是公立学校,免学费,六岁以下午餐也免费。对于我这种穷人我觉得挺好,薅完“社会主义国家”比利时的羊毛后,再来割英国资本主义的羊毛,想来想去这可能还算爱国行为。

这娃也不容易,从11个月大开始学了好几年的荷兰语,现在又要全新开始学习英语,希望他能很快适应。

“儿子在英国开始上学”上的42条回复

是的,这种多语言环境下还是需要注意一下。
我小孩顺利度过了这一关,他的荷兰语和中文都还不错。
目前的英语看起来也还可以,我和他对话时,他能掌握得很快,一个可能是他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另一个可能是他的荷兰语为基础(毕竟和英语一样是西方语言),学英语就快了。

小孩不错,长大了是个帅小伙,有一点我觉得挺神奇的,刚出生的孩子交给外国人抚养不多久能听懂外国语,不知道有没有科学家能给出答案,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假设 :很久很久以前是个地球村,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不同方言的人们生活在一起,潜意识的这种能力被刚出生的孩子激发出来,看过新闻有个会说英文的中国老太太的头被撞后就只会说英文了,我自从工作后10年没碰英语现在就只记得几个单词了,很多好软件都是英文的,就连手机系统程序名都是英文的,包括用google技巧搜索 没点英文水平玩不转,中国是潜力股,孩子会回来认祖归宗的。

英语和中文一样,都是一门语言,小孩从小开始学习,掌握就是要比青少年时要快(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思维已经被中文定型了许多)。
不光是语言,我小孩甚至现在吃东西都是西式化了,喜欢欧洲这边的食物,但我就不行,一天要不吃顿中餐,心理上都不舒服。

复杂的心理吧。一方面他说想念他原来的老朋友,另一方面他去了新地方新学校也表现还可以——小孩的感情毕竟没有大人强烈。
他今天回来说还不错,老师也说他表现不错,英语也能听得懂一些(我在之前已经和他练了一段时间了,他自己也有西方语言荷兰语底子,再加上他经常看英文动画片),并且还说交了一个“男朋友”,我忙纠正他:是交了一个男同学朋友吧~
我之前就跟他承诺了:如果第一天表现好,奖励一个他一直想买没有买的一个玩具,所以他现在也挺高兴的。

算起来,他五岁不到,已经到了12个国家了。不过,他还小,这些他长大后都记不住。最主要还是要培养他自己的思考能力吧。

现在国内农村的义务教育也是学费全免,弄个贫困资格不单能免掉所有杂费,还能得到补助。话说要在人挤人的城市,弄个学位就难了……

这个还是要感谢社会发展了,如今农村学校就是要交学费,农村也能交得起了。
想起我小时候,交个学费还要托老师先垫上,不堪回首。

中国有的地方就属于有钱上好学校没钱上坏学校。义务教育也是一样。九年前如果要是敢拿钱找人,就能给你跳过就近入学的学区限制,你无论住哪里都能上最好的小学。然后当时就出现了该小学一年级8个班,每班人数大于等于60小于等于70的壮观场面。95%以上的学生都是走后门、找人进的那个学校。不夸张。并且该小学本来只打算开6个班。而其他小学一个班一般只有40人上下,更有甚者只有二、三十人。而第二年该小学一年级只有4个班、每班40人。(是因为教育局看不下去了)教学条件、师资资源也差别很大。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素质不一样,进而使得学生的素质都不一样。一个班只有二三十人的学校基本天天都有恶性打架的事,用学生的话说,中国警察管的最多的事情只有两个:丢手机 、学生打架。有的学生经常性地与社会上的人勾搭。而那个学生只是初中生甚至小学六年级。不过“该小学”根本就没有过恶性的打架。而“该小学”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进入两所初中。这两所初中的毕业生在中考的时候,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比重也要比别的初中大得多,并且就算是学习不好,也没有与“社会上的人”有关系的。

如果说九年前小学分班的行贿受贿情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话,那么这还有现在的例子:

还有一所中学,初一初二在一所校舍内读书,初三去一公里外的另一间校舍读书。原来的校舍被改成地税局了。我每次看那地税局的楼就感觉让奴隶在那种气派漂亮的楼里办公、然后奴隶主的孩子去另一所相比之下破烂不堪一地震就塌的楼里接受教育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而学校美其名曰初三校舍教室不够用、比初二校舍少,然后就要再重新分一回班。然后校长和其他领导借机敛财、受贿。把好的师资资源都调到给了钱才能上的那几个班里面,其他的良莠不齐的调到其他班里面。好班的班主任因为当了太多年班主任都吃不消了,自己的孩子都快高三了,学校还是给安排当班主任的任务。然后每次重新分班都在区教育局的什么电脑系统里分。还邀请学生家长参观。谁想看都行。但是去那里看其实也就是看个笑话,要不然那么多学生怎么就能上老师好的那个班里面去呢?学校老师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就能进到自己家长当班主任的那个班里面呢?

总之,有好的家境,家长就把你送入好的学校、好的班级,就有好的学习氛围、接触到好的同学。不好的就只能上不好的学校、接触小混混、然后跟他们沦为一类。从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就能体现出长大之后的特点。好的素质非常好,坏的十二三岁就开始抽上烟。老师管不了。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前者,就只能给钱。我不能说中国所有的地方都是这样。但是最起码我这里就是这样。亲身经历。

感谢分享你的亲身经历。
不公平的现象哪儿都有,像分班,我也亲身经历过,我一向来待的学校或者班级都是最好的(在当地和该校)。
我也觉得学校有时候为了升学率或者其它的原因,实行分班可能是有一定合理的现实需要,我比较反感的是,像你说的完全不公平的分班,比如不是按学习成绩完全暗箱操作。
即使是这样,大环境我们个人真的无力改变,所以,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吧。抱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好好学习,改变自己,多争取一些属于自己的机会。
但学校和老师,教书育人,用这种非常不正之风,教出来的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可能不太端正,进而恶性循环。

普通人的隐私问题基本不存在。
至于我儿子,小孩子长得快,一年后,这照片就对不上人了。
再一个,我们目前肉身在墙外,所以公布一下照片在这里也无妨。

在家都是用中文交流么。
其实我感觉一个人对于某种“非母语”语言再熟练,它也只像虚拟机一样,使用该语言时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母语在大脑中自行翻译的…

在家一般是中文交流。你后面的这个观点很有趣。
我在上初中时候就想过,我那时候想:当我的英国老师看到“杯子”的时候,TA能不经过这是一个“杯子”,而是一个”CUP”直接说出CUP吗?我那时候觉得中国英语老师不可能。
但现在我自己的亲身经验表明,是完全可以的,当你用熟悉这个语言和语境后,不必要经过这中间的一层。但,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表达方式,就需要了。
又好像打五笔,我们是先学会怎么手写字,然后再拆字用五笔,许多人包括初学者会说:会不会总需要在脑子里想着拆字呢?用久了五笔后会发现,至少常用字,几乎是不用想就能打出来的,至少不用在脑子里演练拆字。

回复 随望淡思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