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待用咖啡”现象的前世今生

有一次和上海《解放日报》驻欧盟记者聊天,他说现在国内有人神化德国,国外好的东西都好得不得了,国内坏的东西坏得不能再坏。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部分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

在现在的这个网络信息化年代,只要懂得使用网络,完全可以知道大部分常识性知识,如果看得懂英文,有了网络真的可以实现“不出门而知天下”。

什么是待用咖啡?

前几日,勺子博主在其博文中提到“待用咖啡”一事,万能的知乎上也居然有人询问“待用咖啡”的真假。这些只字片言里把待用咖啡一事描写得如同理想国一样,难怪听起来让国人不太相信。

我虽然身在欧洲数年,对于“待用咖啡”一事也没有亲自见过,但我曾经看过当地英文报纸,知道这种现象的确真实存在。比利时有商家不但有待用咖啡,还有“待用薯条”,因为薯条发源地的比利时人民太喜欢吃薯条。

什么是“待用咖啡”?这词条的英文名称叫Suspended Coffee,维基百科上的“待用咖啡”词条这样描述:

待用咖啡(意大利语:caffè sospeso)是指匿名人士提前支付了一杯咖啡的钱以行慈善,使到有需要人士可以免费喝到咖啡的一种行动和文化,故此也称“分享咖啡”。这种文化起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间咖啡店,而这间咖啡店的消费者多为工人阶级。当某个人遇到好事后,他就会在咖啡店付两杯咖啡的钱,但只拿走一杯咖啡,之后如果有人需要即可免费获得一杯咖啡。至今也已有许多国家的咖啡店举行和参与了这种活动。

咖啡是西方人的日常饮品,有如中国人的茶,虽然谈不上没有咖啡就活不了,但待用咖啡选择了分享咖啡,就是用这种日常饮品来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施与方的关心。咖啡只是一种形式,所以这种“待用咖啡”活动即使在国外也不一定局限于咖啡,可以是比利时更需要更喜欢的薯条,可以是其它日常生活必需品。

待用咖啡现象会不会出现在中国?

其实,在中国大陆,人们已经在社交网络上讨论传播待用咖啡现象,甚至有人专门建了公益网站,在某些城市也已经有“待用咖啡”的活动正在进行着。当然,就算有条件的中国人也未必喝咖啡,所以待用咖啡在中国采用了待用快餐等形式。

担心待用咖啡现象能否出现在中国的人可能总是觉得发达国家一切都美好。我个人感觉不论是正腐还是民众,西方发达国家,在诚信问题上做得我们国家要好一些,但这不是绝对,比如西欧国家,也同样有闯红灯的路人,同样有贪污腐败,同样有偷税漏税的民众和企业,同样有小偷和骗子,它不是最理想的社会——有了理想社会就不需要慈善事业了。

待用咖啡在西方国家行得通。而待用咖啡现象本身发自意大利的Naples地区(我正好有一个同事来自那个地方),意大利这个黑手党发源国家在欧洲有些像一个讲哥们义气的黑社会老大。在比利时佛兰德地区,待用咖啡、薯条活动的状况是“给的人多,拿的人少”,说明人们对于爱心和善心会区别对待。

待用咖啡现象在中国能否行得通?

也许会有人问:这待用咖啡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爱心会不会被滥用?

我相信它在中国也能行得通。比如台商在西安的待用餐活动,就让受与方有尊严地享受这一关爱,不需验明身份,赠与方也不能大批量赠与,以防沦用为广告宣传手段。

待用咖啡活动出于赠与方的内心自愿,对接受方无任何要求,这本身是一种美好的善行和现象。通过这个小小的行为,给予无家可归或者需要帮助的人一份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有人在关心他们,而不是一味怨天怨人怨社会,这比这杯咖啡带来的饮品作用也要好得多,至于直接给钱也不是好事,给五元钱和十块钱现金只会让接收方觉得还想要更多的钱,

一定要分析利与弊也可以。对于参与这件事情的三方来说,商家完全没有损失,反而还增加了销售量,从事实上树立了一种讲诚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这样的公司也理应会得到消费者的支持);顾客也没有损失,在自己消费的时候能想到别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这种过程对于参与者应该是快乐的。享用待用咖啡的人是在完全一种平等有尊严地情况下享受这份“待用咖啡”。

待用咖啡现象有什么意义?

这种行为比直接捐款要可靠,用现金的方式很容易出问题,以实物的形式大大避免了慈善活动中的潜在问题。国内许多慈善行为只有开头,不见结尾。其实对于捐赠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到自己的善心没有被滥用。

应该说,待用咖啡的实际意义并不会很大,“待用公益”不可能解决很大的问题。它不可能、也不必希望所有人都参与,甚至有些人会不认可,它更不可能帮助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每一个个体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很简单:如果你觉得不必要这样做,就不必做。

但待用咖啡现象却是从小做起,做点小事、做点实际的事,用行动传递关爱,而不是只喊口号。它的象征意义巨大。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完美,发起这项活动的意大利就是发达国家,就更不用说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更需要类似的活动与精神。

一个社会若能真心地关注到弱势群体,这样的社会离理想社会更近一步,这比XX代表、和谐XX、XX梦要具体得多。

““待用咖啡”现象的前世今生”上的34条回复

“国外好的东西都好得不得了,国内坏的东西坏得不能再坏。”
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因为国内的现状实在是太糟糕了让人无法忍受吧。

待用咖啡中的咖啡只是一种形式,不局限于咖啡的,我说了,就是西方国家也不一定只用咖啡的,只要是困难人士最需要又不太贵的东西就好。

在国内可能行不通,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信仰),国内普通民众应该难以接受,免费喝可以,如果要付双倍钱用来给后来人免费享用,估计很难。

不一定要局限于咖啡,可以是其它生活必需品,不贵但实用。
我说了,不指望所有人认同参与,总会有这样的爱心人士,如果只是几块钱也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别人,肯定会有人参与的。

哈哈,估计是机器翻译的吧?死刑缓期也用这个词:Suspended death penalty. 翻译成中文,这个词还真得用准了。

国人生活节奏太快,社会浮躁,人与人间信任度屡创新低,所以没功夫考虑这么浪漫的事。在法国街头摆一架钢琴可以有人上前弹奏,路人驻足聆听。在北京放一架钢琴?呵呵……

在国内,个人感觉想搞起这个,根本无法延续下去。比方说我开个书店,做这样的服务,进进出出的人100个中有5个有想法的就不错了。万事开头难啊。

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待用面包,我会支付一个待用面包“挂在墙上”,不贵,承受得起啊。 最重要的是,内心也会感到快乐,因为将来会有需要的人吃到你“挂在墙上的面包”。 :-)

这事物我能理解,但国内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很低,真不知道如何具体开展

好比说,我如何确定,多付出的钱变成了免费的慈善?同在一个柜台上,一个顾客幸得免费,而另一顾客却得付费的时候,别人不妒忌?

西安最早有的待用快餐,看这个CCTV的节目:http://tv.cntv.cn/video/C26289/41e884af124240cb801cd9f074ddb815

自哈尔滨《新晚报》7月18日讨论代用咖啡后,目前哈尔滨已经有三家咖啡店加入“待用咖啡联盟”了,是报社牵头办的,但就是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很多人觉得喝免费咖啡丢面子,往往是花钱的多,取用的少。

咖啡在国内肯定不太现实,在国内喝咖啡都是一些白领小资情调的人才会干的事情吧。
那穷人流浪汉谁会去喝咖啡?
而且,国内的咖啡价格也不便宜,像欧洲的可乐一听大概1欧元,而一杯星巴克也就是几块钱的样子,中国呢?可乐一听两块钱,咖啡一杯不得几十块?
还不如搞点其它实惠的东西来待用一下。

是的,这个问题CCTV节目里也讨论过。不光是待用咖啡,即便是待用快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怎么把温暖送给需要温暖的人。有公益之心和公益能力的商家,普遍有点上档次,不是弱势群体活动范围;街边摊的摊主想做公益也没这个能力;即便是看到店家提供待用服务,弱势群体也不愿在众人如刀一般同情的眼神下取用。如果送餐到弱势群体受力,那就变成了心连心送温暖……
目前能看到的希望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待用咖啡、待用快餐店,把这当做教育子女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我认为这是目前“待用系列”最积极的用处了

国外什么的好,只有没出过国的人才会这么说的啊。有一种状态是自己不了解,我有一个朋友。。。。。。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