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再谈《返璞归真》

前几天提到过一本书《返璞归真》,有朋友在我的推荐后开始阅读此书,并发来邮件和我探讨。我把我们之间的邮件讨论公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欢迎评论指正。


来信:

我读的是中译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读了大概三分之一,作为一个大师,能把宗教方面的知识浅显说理到这种层次,很是了不起。

但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别扭的地方,感觉作者的论证不是很有力和充分。比如这段:

基督耶稣说,他心里”柔和谦卑”,我们相信他说的。我们却没有注意到,他若是一个凡人,我们怎么肯承认他说自己是上帝、能赦罪之类的话是既柔和又谦卑呢!

— 选自 第二章 基督徒信的是什么 3. 教人吃惊的替代

作者很巧妙的把关于基督耶稣是否为上帝的问题,转化成了是或否,没有第三种可能性的情况。要么承认要么否认。然后下一节就以此结论,引导你进入另外一个探讨的问题。

我在书中发现了好多处这样类似情况,甚至可以说,作者的理论框架大部分都是通过这样的论证产生出来的。

但我丝毫也不怀疑C.S. 路易斯的理论深度和哲学方面的修养,或者是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以演讲稿整理的书,不可能涉及晦涩的哲学方面的知识?或者是有意为之的。可以看出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类比和比喻,以此加深读者/听众的理解,但他也同时强调,只要牵涉到了类比/比喻,就会和要表达的东西有不同程度的出入。

还有就是说,只要一牵涉到了信仰的问题,纯粹的理性或者逻辑推理很难推断出上帝(或是造物主,或是老子的“道”,或是孔子的“天”,或是伊斯兰的“真主安拉”,或是释迦牟尼佛的“涅磐”)是否存在。人的纯粹理性或者逻辑推理一牵涉到形而上的问题,就很容易出现自相矛盾(即哲学上说的“二律背反”)。

我看书的序言,C.S. 路易斯年轻时也曾经钻研哲学,并接受了不可知主义,并且看书的前几章,当他说到“至善”等东西的时候,让我立即想到了柏拉图关于形而上学的二元论,还有柏拉图著名的“洞穴理论”,看这本书的不少地方都让我看到了柏拉图学说的影子。

让我觉得自己现在也可能是那种在路上(或者确切的说是在歧路上)的情况,想通过逻辑/推理等来论证/思辨出来什么东西。说的通俗些,就是自己的境界不够,还只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距离看山是山的境界还差的很远,所以才会有不少疑问,甚至怀疑。

P.S. 我本人虽说没有皈依哪一个宗教,但一直对各门各派的宗教持有一种尊重和谦卑的态度。

乱七八糟的说了这么多,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就此住笔吧。


回信:

我的中文版本是汪咏梅的译本。

你说的“论证不是很有力和充分”,我也有同样的读后感。作者许多时候,只是从他一个平信徒的角度,讲出他认为的那些观点,比如在论述时间维度时,作者说:

但是我相信,上帝不生活在任何时间系列中,他的生命与我们的不同,不是一刻接一刻地逐渐流逝。对于他,可以说,现在仍然是1920年,也已经是1960年,因为他的生命就是他自己。

C.S. 路易斯 (2007-03-01). 返璞归真 (Kindle Locations 1865-1867). 华东师大出版社. Kindle Edition.

作者只是说他相信这样的维度。事实上也确实无法证实超出三维空间以外的东西。

我对于哲学和宗教学都是门外汉。具体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关于宗教信仰这类形而向上的问题时,可能不建议用我们理工科的思维去一步步求证,这一点同意你的说的“二律背反”。

比如说:耶稣真的存在吗?可能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检验上帝是否存在、耶稣的存在。按作者的说法,这二者是同时存在,不分彼此、先后,甚至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我认为这些已经超出了对于物质世界中的西方实证科学。

而此书的迷人之处,它将如此抽象的东西说得通俗易懂,易于接收、接近宗教信仰,它探讨了那些永恒的话题“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为了什么?如何过得心安理得?”

世界上有几大主流宗教,很难说谁就是唯一,借用过去的一个说法:不同的正确的宗教是不同路径,将人带向幸福的目的地。我以前觉得要什么信仰,都是假的,都是欺骗人。但现在认为:信仰如黑暗中的指向灯,有正确的信仰,带人走向光明的目的地,有错误的信仰,指向错误的悬崖。有了信仰,相信它,以它为行为准则,就有了方向。

即使是错误的信仰,将人带向错误的悬崖过程中,死也死得平静,而不会出现没有指明灯时候心乱如麻的感觉(这一点可以看出那些”恐怖分子“为什么拉响自杀性汽车炸弹时如此淡定)。幸运的是,事实证明三大主流宗教信仰并不是那盏指向悬崖的指明灯。

我前一阵和一患白血病的留学生聊天,他说他和神父讲要皈依天主教,其姐问神父:“皈依上帝后和白血病有什么关系?会不会好得快?”神父答道:“得了这种病该吃药吃药,该看医生看医生。”他听完神父这话,很快就接受洗礼皈依上帝。

也许这就是信仰的真正魄力,事事功利的心态行不通。《返璞归真》不但是一部让我们了解西方宗教文化作品,也是一部让我们认识信仰、认识自我的作品。

“再谈《返璞归真》”上的18条回复

你们都是学院派的楷模啊,很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我的祖国公映的电影里边,有妖是可以的,但不能有鬼。即使有些故事本来是鬼的,也得改成妖才能公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