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在国外

故乡的茶

同门师弟吴君要去日本开会,从西边小国比利时到东边小国日本大概要经过中国,他打算顺道在上海停一下,于是问我要不要从国内带什么东西过来,到时帮我捎过来。我想了一下告诉他:我让家里人把老家的茶叶寄到上海,帮我捎过来吧。

清明后,老父亲就告诉我,他今年又采了一些家乡的茶叶,要是方便的话就捎些过去。像我这样把东西寄到国内某个地方、再让人回国的时候带到比利时的方法,图的就是为了省下昂贵的国际包裹费。

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茶马古道,我这种方式其实也是这样,只是空间距离更远,交通工具换成了飞机,不变的是对茶的眷恋。每次有人回国的时候,我都以这样的方式从国内带些老家的茶叶过来。

我原来不喝茶,因为看到老家太多的老男人牙齿黑黄,大概是烟酒同享的结果,我不想这样。后来在哈尔滨上学的时候,经常口腔溃疡。听说喝茶有效果,我开始喝茶,从此很少再犯口腔溃疡。喝着喝着,就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但于茶道依然是不懂的,也没有觉得有必要懂,在我看来,无道便是道。

刚开始是喝买回来的茶,后来听说有的不良商家会往茶叶中掺色素。于是,偶然的情况下让家里寄来一些茶叶。记得那个春天,拿着从湖南老家寄到哈尔滨的茶叶,茶叶上带着一层绒毛。不懂的人以为是灰尘,其实这是明前茶的特征,说明叶子太嫩了。

老家的茶是绿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但新茶喝起来很清香。泡个三四泡后,茶汤依然黄中带绿,这与买回来的茶叶完全不一样,喝完第一泡后就几乎无味。原因在于,老家的茶叶不是人工种植,而是山上不知多少年前的小茶树长出来的茶叶,好茶贵在天然。

每年春天,勤快的人在清明节前就开始采些自家需要的茶叶,懒人就不讲究了。这种清明节前采的茶叶由于太嫩,采起来不太不容易,量也就不多。采回来后,用老家的柴火锅翻炒杀青,再搓揉成丝,最后烘干成型。整个过程没有发酵,所以属于绿茶。

虽然老家的茶无名无姓,但从茶树生长到茶叶炒青制作过程,是真正的绿色无污染(我老家还没有工业)。要说这种茶有没有缺点,也不是没有。由于是传统手工炒青,所以温度掌控无法与大型茶厂相比,因此,有时候炒得过火或不到火候,可能影响品质。但总体来说,茶叶质地、采摘时节无可挑剔,茶叶的质量便有了保证。这样的东西要是出售,标上“良心货”当之无愧。

也许会有人说,为什么不商业化生产呢?事实上,老家的这种几乎天然的茶叶要商品化生产的话,显然产量跟不上,所以只能供父老乡亲们自己采着饮用——乡亲们不太可能会花钱买茶叶饮用。如果大规模种植,那还叫天然吗?

我的堂叔《内伤》作者谭万和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就大力描写了老家的茶叶。这部小说就是以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湘南安仁县兴安村——为背景,当中的虎滩茶就被他描写得简直人间佳品。这虎滩茶确有其事。因为虎滩茶生长的地方离村子很远,沿河滩生长,几乎野生,比村子周围山上的茶叶质地更上一乘。

他的小说出版后,有建筑商老板要他找出这种茶叶,以500元一斤购买。老家人简单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喝的是这么贵的茶叶。我母亲知道后告诉我:你问问万和叔,问那老板还要不要,我这里还有好几斤呢。我笑笑:留着自己喝吧。

在这个全社会都只认金钱、食品危机如此严峻的今天,老家的茶叶也算老天爷赐给这个偏僻山村的礼物了吧。我自喜好饮茶后,只要能从老家带茶叶,也是尽量带自家的茶叶。以前在国内喝,到了国外也依然不改饮茶的习惯。

西人好啤酒、葡萄酒、咖啡,都是好东西,但我却独爱饮茶,一方面是我的固执所然,另一方面是茶叶所蕴含的那些品质。茶叶和咖啡相比,前者如中国式乡村淑女,清而不寒、秀而不媚。后者如欧美性感女郎,浓颜肥臀、香气扑鼻。

西方也是有饮茶的习惯,不过,他们更喜欢磨碎的茶包,失去了茶叶的原形,并且还往茶水中添加糖。这反映了西人讲究效率的特点,磨碎的茶叶泡起来更快。但喝起来,与中国茶叶这种讲究自然的心境完全不一样,而且前者如果不加糖非常苦,少了中国茶的淡淡清香,犹如看惯了中国山水画以后,突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过于鲜艳的油画。我喜欢茶,更喜欢中国茶,也许最喜欢的,是老家的茶。

而立之年的我,有好些年不曾回家,说很想家不见得,但不想家也说不过去。比利时一修女在台湾为人民服务50载,她前不久说要回到生她的比利时故乡。假如我现在70岁,让我选择终老之地,我一定会选择老家。身在西人之地,每次喝着老父亲自采摘制作的老家茶叶,这种对故乡的感觉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到。

马云说他干阿里巴巴之前就是一个小混混,现在48岁退休回归到一个小混混。我小时候是一个放牛娃,放牛的时候拿着一本破书,心里想着:何时能结束这放牛的日子。后来造化弄人,天资平庸的我居然也将地球转了几乎一个圈,就像前几年我的小学老师谭文录先生所说:我真没想到你会走那么远。

那个小山村,虽然没有《内伤》描写的那么美,但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喝着老父亲自采摘制作的茶叶,我倒是真的想回到老家放牛。转了一圈,又想回到当初想离开的地方。可是,我的牛在哪儿呢?

“故乡的茶”上的36条回复

放到网上销售,可能识货相信的人不多。所以,我还是觉得把它放在家里,自己喝着挺好,而且产量本来就不大。

别人只能仰望天边飘过的故乡的云,还不能确定是不是就是故乡飘过来的,你幸福多了,还能品故乡的上品天然茶,你懂茶,也懂茶文化,以茶思乡,以茶明志。

也懂茶文化,以茶思乡,以茶明志。
这个我是佩不上的。没有老兄你说的那么神奇。
你们镜泊湖的鱼和你们家人的好客,我是忘不了的,那真是人和鱼皆美啊。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最美的,那里有你的童年与伙伴,还有你孩童时的记忆。
大家都开始文艺了。昨天勺子来一篇小说:李四的事;今天你来一篇散文:故乡的茶;

我俩没有约好哦。
他那是小说,我不擅长。任何虚构的东西,我都不会,除了做梦一事。
这可能是为什么我的博客被墙的原因,不会影射嘛。

坛子文艺青年的一面暴露得越来越多了啊。一直好奇放牛娃的感受。无数文学作品都极力渲染放牛娃隐士般的田园生活,比如罗大佑的《牧童》,敢问,放牛娃都会吹笛子吗?骑在牛背上不被蚊蝇叮吗?

文学作品中的事情,怎么能像科研那样较真呢?
我不是也说了吗:何时能结束这放牛娃的事情?
我连五线谱都不识,何况乐器。我几乎没有骑过牛背——黄牛性情不比水牛温顺,至于蚊蝇,也不是那么多。
文艺青年这个词我都不甚了解,只是想起茶,就想写下点东西,抒发一下情怀吧。
仅此而已。

坛子文笔好~!很羡慕你的家乡没有被污染。
前几年,我家后面隔着十几米几千亩地全被拆了要做镍场,后面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不了了之,最近据说又要换成其它的项目,儿时经常玩的后园现在已然是光秃秃、黄沙一片。每次回家都得感叹,这还是我的家乡吗。小时候多么漂亮一小城,风景虽谈不上多么优美,但是远远没现在污染的这么严重。现在回家,从坐汽车的路上一直到我家,遍地都能看到砖瓦场,一座座烟囱拔地而起,浓浓黑烟遮天盖地。小时候经常去玩水的池塘大多早已干涸,仅有的几个池塘已经黑呼呼的,以前最常见的龙吓我已经几年都没怎么看见了。

希望博主能将外面的“草”带回来,去养家乡的“牛”,然后再将“牛”带到外面去。相信若干年后,博主的家乡就再也不会有光着赤脚的放牛娃了。

你这个要求,好高啊。我想很多人都已经做过,甚至正在做,但要“牛”吃外面的“草”谈何容易,很容易搞得水土不服。还是要取长补短,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看你这篇博文,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我没有做过真正的放牛娃,但体验过放牛娃的生活……!人单纯了也就快乐了

这哪里是喝茶,这是寄乡愁予茶中。游子不管走多远,跟家乡总是带着一种羁绊。你感受的茶的味道,更多的可能是内心凝聚的故乡的味道。

我就喜欢这样的茶叶(谁不喜欢啊)嘿嘿
还有存货的话,我愿意买啊,500块那简直太便宜,某宝上的农药茶不也这个价?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