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芦山4.20地震发生过去两周了。我所在的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留学生组织:根特学联,很快就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来慰问这次灾难,并得到了国内媒体关注报道。5月2日晚上组织根特的华人留学生朋友召开一次专题报告会,并现场签名替灾区人们祈福。
图片版权归根特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HISAG)
作为土木工程的土木坛子,被学联邀请作一场关于地震与建筑方面的小报告,十分钟。就建筑抗震方面而言,我算不上专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因为我只是一名砖家——我的研究方向水泥与混凝土建筑材料。
可是考虑到其他同学更是建筑行业外的人士,隔行如隔山,好歹我本科、研究生一直是结构工程方向,曾经在哈尔滨时,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们耳濡目染(该研究所在哈尔滨,硕士课程委托哈工大负责),对建筑抗震等相关知识也知道一些皮毛。所谓“山中无考虑,猴子称大王”,我觉得可以讲一点我所知道的东西,并将它们讲得通俗易懂一些,哪怕只是引出问题让大家思考也好。
既然已经公开,我把本次报告文档也公布在这里,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
欢迎评论,分享你的精彩见解。
“地震与建筑:我的一点思考”上的46条回复
看來是個十分精闢的Talk,可惜人在德國,不然應該去聽聽。
我本身學大地工程,挺認同你說的觀點(p3) :人類無法預測自然災害。台灣幾次大地震,震倒許多不符合規範的建物(如p12),希望中國在這幾次震災後,建築物的品質也能提升。
過獎了。其實我的內容比較淺顯的,也是為了讓外行人了解一點知識而已。
我很高興得到你這種大地工程的專業人士認同。
晚上有课,没去成。
第5、7、8页放映PPT时可能没问题,但是使用SlideShare在博客中分享中显示有些问题,部分字被遮住了。可能是PPT动作设置的问题,PDF应该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谢谢,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昨天晚上没有来得及修改,PPT转成slideshare的时候,格式有些错乱,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PPT格式的原因。
我英文一直都是使用LaTex做幻灯片直接生成PDF,保证体积够小,格式够稳定,而中文的话,我搞不定字体,所以就直接用了MicroSoft的PPT了。
坛子,感谢你的分享。
关于PPT的使用,建议使用WPS,可以直接输出为PDF格式,或许不够完美。但软件自身体积比较小,且免费。推荐它不是因为它是国货,而是它在中文处理上具备很多优势。
我知道这个玩意儿,也用过。兼容这种问题是这样的,即使是99.9%兼容,你不知道是哪个0.1%兼容不了,所以用得很不放心。事实上,微软自家的产品不同版本之间都无法保证完全兼容。
而LATEX之类的命令行式的工具,则完全避免了这种问题,当然,问题是学起来不易。
一没经历。二没地震演练课。大多数人在地震时就慌了
还是不要经历吧,演练如果没有,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也OK了。
被砖家敲敲,保持抗震意识。
你们那里属于发达地区,盖房子质量应该好一些的。不过,发达有发达的问题,好多民房过于注重装修和风水,也使得建筑的质量出现一些问题。
坛子的简报简明扼要,不错。我发现越厉害的人讲演的简报就越简洁,甚至只放几个字在上边,反而是一些三角猫的人简报写得密密麻麻。
PPT是用来讲的,不是用来让读者读的,所以字要简练明确即可,多是写出关键词即可。
我用LaTex做的幻灯片不叫PPT哦~不过,现在人们确实把PPT当作演示文档的代名词了。
地震话题无话可说,ppt话题有同感,见解开ppt情结。
你给的链接不对,不过Google是个好帮手,我帮你更正了。我一般使用LATEX,我得请教你,你的LATEX中文是如何使用的呢?命令?字体?编译环境?
是的,
[email protected]坛子:你现在的评论邮件提醒设置,前边放了一大段据说不是广告的广告,我的建议是这个可以有,但是可不可以放到评论内容的后边呢?要不每次都先来这样一段“广告”,一方面会有视觉疲劳,我更担心把它当成垃圾邮件啊。。。
正有此意,采纳了。感谢。
You can see more information for the comment on this post here:
https://tumutanzi.com/archives/11596/comment-page-1#comment-20023
这里也可以考虑把“S”加上吧!
这个是自动的,我在非s状态下回复,就是非s链接。
勺子过奖,对于地震来说,我其实是半个外行,我是“忽悠”外行的,内行呢,需要我来“忽悠”外行。
正因此,我才把想讲的几点简单地讲通俗,不可能指望人们在这十分钟里什么都听到,什么都听懂。
讲演文档的制作是一门艺术——好多人未必意识到这个重要的技能,我也在慢慢学习中。关于“制作演示文档的经验建议”,我曾经写过一篇的:https://tumutanzi.com/archives/2090
好几年前,农村的建房,多数都使用了圈梁了.虽然花的成本会高很多,相对有钱人来说,是值得花的.但也有部分人,可能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还是使用较古老的,填石块的方式.幸运的是,老家到目前为止,没有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所以一直都是相安无事.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觉得,圈梁这个东西,会慢慢的普及起来.毕竟都想造一栋牢固的房子~
是的,尤其是落后地区,不论是从意识到实际操作,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否则,这种悲剧可能不会消亡。
ppt最后一句好!
那句话的版权归习主席。不过,我看见到处都是把这句话做成标语,我就受不了,这不就是“空谈”吗?
很多事情国内不是没有能力,是不想或者不愿做
不过,要改变民众的思想还是不容易的。农村建筑抗震现在连起步都算不上。基层ZF做起来事,不够科学。
基层?科学?我们那的一把手在我上小学时还只是一个电影放映员,你非要说他刻苦努力学习有今天的成就我也没有办法,唉。此事再议。
电影放映员可以当一把手,那个年代的人都没有多少上过学的。只要他的上升过程是公正透明的,那就合理合法,当然,我说的透明公正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哎,一个词“落后”。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管理问题,是从上到下的人的观念问题。“侥幸”这两个字能涵盖的东西太多了。我不相信是因为穷,缺钱,做不到“圈梁”,一个农户原来攒5万盖一栋房子,如果要做圈梁,多攒2万就不行吗?
以上言论多少有些偏激。我没看过统计数据,不知道震区震中有没有房子还在的,有多少是新建房,多少是老房子,各自的损毁率是多少,可能有了这些数据,分析起来会更细致一些。
有些农民还真的没有防震意识,也就谈不上抗震措施了。还有就是,一想到不太可能发生地震,于是图省事,不搞这一套的也有。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我们基础工程的老师也花了一节课讲地震,你用中文,他用英文,很有可能他是copy滴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深度的内容,用它获取内容就行了,然后讲解的时候内容到位就行了。
早点学成归来。为祖国四化做贡献吧,呵呵。
像我这点水平的人国内多了去了。能把自己照顾好,不给政府、党添乱就算好了~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
在我们家乡,盖得新房大部分都用圈梁,而且整个房顶也是先用钢筋铺好,然后用水凝土灌注,所以只要不是太大的地震,我们哪里的新房很难倒塌,只是需要多花点钱。
四周的构造柱也要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框架,稳定性能会提高许多。
等我老了,回老家也建一个钢筋防震的房子
都想老了回老家啊。
很浅显易懂,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看懂了,呵呵。不过在我看来啊,这个其实还是监管的问题,当然,归根到底是钱的问题。
所以我说不是技术的事,是理论没有落实到实际上去。
嘿嘿,简明扼要。坛子一个问题总是考虑的很全面,自愧不如,学习了。
哪有,我这里只是谈几点很浅显的东西,在专业人士来看,再浅显不过。
我的思考是,晚上不要裸睡。
地震第一反应要是跑,不是发微博。
这不是告诉别人,你每天裸睡的嘛~好像有研究说裸睡会比较好,我是不习惯。
其实我觉得裸睡没有什么,但我并没有裸睡,我只是以社会的情况举例反思。
我是很佩服可以裸睡的人,因为根本会睡不着。
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不习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