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在国外

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谈比利时教育

比利时教育结构
(Image by WikiPedia.com)

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王聪聪的邮件采访邀请,让我谈谈比利时的教育系统。类似的问题,我曾经在博文中有涉及,但这次由于是正规平面媒体采访,所以需要重新总结。我根据我自己的经历、相关资料查证、以及和比利时人的交谈内容,对他们的采访提纲整理如下。

1.请问您在国内的毕业院校、现在的职业、在比利时待了多久?

我出国之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现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攻读建筑材料博士学位,在比利时待了快四年的时间。

2.国内不少家长为了孩子择园、择校。在比利时有这样的情况吗?有没有学区房的说法?

择园、择校的现象在比利时也存在,但我小孩选择幼儿园的经历来看,感觉他们的择校、择园很公正公开。

至于学区房,我所了解的信息是没有这种现象,第一:他们的教育资源很充分,不存在需要靠学区房这种方式分配教育资源;第二:他们的房地产业远没有中国繁荣,所以也就不存在学区房形成的前提条件。

3.为了防止择校,比利时政府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呢,能举例说下吗?(比如设计严格分配学校的原则?)

我小孩两岁半后开始接受当地的幼儿园教育,我的亲身经历可能能说明一点问题。

当地教育主管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给孩子分配学校的原则: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有兄弟姐妹已经在某个学校就读就有优先权等)、家长教育程度、家庭语言环境以及收入等系列因素。整体而言,考虑的因素还是挺周到的。

把上述信息填写好后,输进计算机,回家等待计算机程序排出来的结果。根据结果里的学校信息,就去相应学校参观,与校方负责人谈妥就算完成择校过程。如果不满意,就等待电脑的下一轮确定程序,一直到找到学校。

可以看出,他们还是设计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家长和教育主管机构双方也都严格遵守这种规则制度。

4.有人提出,国内防止择校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校际差异和师资均衡。请问比利时各个学校的差异性大吗,有没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孩子进入不同的学校,对将来考大学有什么影响吗?

可能与中国不一样,比利时的教育构成要丰富一些,办学主体面向任何自然人和法人,有私立性质的天主教会学校,市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还有一些特殊学校——比如面向残疾学生。

教会学校是传统的主流学校,有一点点宗教色彩,要求较为严格,公立学校则要求宽松一些,但有一些公立的资源,比如举行活动时,有公立的学校大巴车。除去这些差异,不论公私学校,接收到的政府资助都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也基本无异。

因此,家长们心中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家长的价值观和选择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家长会选择不同的学校。理论上来说,这种选择对将来的升入大学没有有影响——大学面向所有合格毕业的高中生而不需要像中国一样的高考。

但是实际上,对教育要求较高的家长们还是会选择比如声誉良好的教会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也自然受益。最近,我所在城市根特市一所中学要招新生,听说有家长头天夜里就去搭帐篷,等第二天学校开门报名时,先到先得。这些现象说明家长心中对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分量。

当然,不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与明显,不像我在国内读高中时的情景,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升进大学的机率差别很大。毕竟,比利时的教育公平原则做得很好。

5.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或者从小学到中学,需要考试吗?他们看重考试成绩吗?

他们是实行类似于积分制,即看整个过程的表现,一年级不合格,不能进入二年级。由于不是以一次考试来决定升入初中、高中,所以每一级都很重要。升初中、高中对所有毕业的学生机会公开平等,最低的前提是合格毕业,然后再考虑其它因素。所以说,不能说他们不看重考试成绩。

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分流,将来不愿意走传统大学教育路线的,可以进入为职业教育而学习的路线,比如,将来成为技术工人;愿意上大学的就进入类似于国内的高中教育,毕业后继续大学教育。除此之外,还有艺术类的教育。

比利时的大学面向所有的合格高中毕业生,申请就可以就读,不存在中国那样的高考制度,但是他们的大学淘汰率较高,所以,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实力来申请,即使如此,每长升一个年级,还是会有一些人被淘汰,一句话,他们的大学教育是宽进严出。

但是,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来看,他们虽然也看重考试成绩,但至少在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业压力应该没有中国学生重,并且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一些重要的素质。这一点,从比利时的学生能力测评在世界上的排名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

6.比利时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您觉得有哪些不同之处?

总体而言,和中国家长一样,比利时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感觉上他们对孩子要求较松,注重并尊重孩子的个性,较少地勉为其难。这一点可能与西方文化重视个体诉求有关。当然,受高等教育程序好的家长还是会对孩子要求较严一些。

我认为,这可能与国家的发达程度有关,良好的社会福利和高额的税收制度,使得当教授和技术工人的收入并非天上与地下的差别,虽然从长远来讲,我认为这可能未必是一件好事。

7.为了保障教育公平,比利时还有哪些让您感触较深的事例?(比如规定一个班的差生和家庭贫穷学生比例?)

保障受教育的公平权在比利时的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是教育改革中一条重要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各方都相应的组织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规定差生比例无法实现,因为这本身存在歧视,并且违反了公平原则。入学的机会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择校。合格毕业的高中生不需要考试便可申请进入大学,不论是比利时国民还是在比利时合法居留的自然人,都有这种平等的机会,教育过程中的收费也体现公平。

第一个例子,我曾遇到一当地年轻妈妈,她说也想让孩子上我儿子现在的这所学校,但她们没有被选上,这让我一个中国人在比利时感到了他们的公平。事实上,他们事先说过,会优先考虑我这种非本地家庭,毕竟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可能不如本地家长多,属于弱势的一方。

第二个例子,我的孩子上托儿所的时候,选择的是我所在大学根特大学的托儿所(属于公立)。比利时的义务教育免费,大学也仅收取低廉的注册费,而托儿所并非义务教育,收费较贵,但收费原则是根据家庭收入来计算,即越低的收入,收费越低,收入越高的家庭收费越高。即使是进入私立的托儿所,虽然刚开始收费一视同仁,但低收入家庭事后也可以通过减税措施得到一些补偿。

这种照顾低收入家庭的做法在幼儿园的午餐费和大学的注册费上都有体现。

报纸的报道内容可能会有相关调整(Update: 点击阅读报纸印刷版全文:比利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现将采访内容公布在这里提前与大家分享,也欢迎熟悉情况的朋友补充和指正。

比利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

参考资料: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in_Belgium
  2. http://www.ond.vlaanderen.be/english/ed-in_Flanders-EN.ppt
  3. http://www.roc-taiwan.org/be/ct.asp?xItem=14385&CtNode=3168&mp=101&xp1

“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谈比利时教育”上的41条回复

看完坛子的文章,再联系国内情况,感觉国内教育的问题比较多,有必要详细写篇文章说明,但自己孩子还没上学,其中一些问题还认识不清,就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主要是教育领域不开放,中国初高级教育基本都是公立为主,私立很少(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公立学校基本靠政府拨款,而政府出政绩的方向是发展经济,因此造成教育资源缺乏,包括硬件和软件,逼着家长必须睁着抢着往好学校集中,也就衍生了择校问题。如何解决这种困境?我觉得应该改革教育领域。目前有个方向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我觉得欠妥。资本的属性是盈利,教育天然应该是非盈利或者微盈利,两者存在冲突。因此我觉得一是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当然首先要反腐);二是向美国学习,鼓励助学慈善,也就是鼓励有钱人向公立学校无偿捐助,帮助发展教育;三也可以发展私立办学,但必须上紧箍咒,限制盈利水平。

该采访能不能见报还是一回事。不过我说说中国教育的弊端:
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资源、老师薪酬、公办与民办之分;
还有教育资源要看当地财政,有钱的硬件设施就好,没钱的桌子都要学生自已带。而不是一视同仁;
最主要的是中国的教育经济目的性太强,校长就像公司的大老板。

大陆的教育即不公正也不公平。
在北京学习能力一般的,考个500分就能在北京上个不错的学校,可是地方上,考个500分,没准只能上个专科,杯具啊。。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你要全国一样的分数,那些领导们的儿女没得书念了。而且,边远地区不擅长考试的也估计会被边缘化。必须要承认,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做一个很公平公正的体系是不容易的,何况现在的投入和分配方式本身都还有待提高。

虽然大多数时间我都会吐槽中国,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加上人口众多,加上复杂的国情,还真得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

可以赚钱,但要有规章制度,比如,限定营利水平,基本的受教育权要保障,这对国家对个人都是有利的。

教会学校是传统的主流学校????这个情况我比较喜欢,哈哈。这样看来,比利时是不是宗教国家了?对国外情况了解甚少,不知比利时是不是政教一体的

不是的,宗教影响不过是历史和文化遗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说中国人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并不是每个都懂儒家文化的。
关于比利时这个国家,这个链接可能最全面了。

跟德国差不多。不过,我发现我所在的地方是有学区房的概念的。另外,“收费原则是根据家庭收入来计算”,能否透露幼儿园每个月收小坛小朋友多少费用?我家这个每个月一百多欧。

德国强,还有中国一样的学区房。比利时的托儿所是收费的,但之后的幼儿园及以上的教育是免费的,大学的收费也非常低廉。我这里说的费用是根据家庭收入是指托儿所,那时,一天大概是9欧左右。上幼儿园以后,虽然学费免费,但有牛奶费,午餐费,这些费用算起来,大概一个月要不到一百欧的样子。

看完了。和中国真是天壤之别。
不由的想到了一个说法:
问:为什么中国领导们不重视教育?
答:领导们的子女都在国外。

很多评论谈到国内教育问题,个人觉得不如谈家长和社会的价值观问题,整个社会都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氛围。经济发展飞速的背后,需要沉淀和反思。国外很多情况都不一样,很难借鉴和类比,等欧洲各国的人口密度也和国内类似,他们也会束手无策的。

如果仅仅说人口密度,比利时面积相当于中国的海南岛,即中国国土面积的三百分之一,人口却是中国的百分之一,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吧?

好吧,我表述错误。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指望能从国外照搬或借鉴目前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到中国来。就好像京沪的素质教育是其他省份望尘莫及的一样。

客气了。是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口密度很大,不过中国的人口密度出现两极分化,西部落后地区人烟稀少,东部发达地区过于稠密,这本身就带来很多的问题。后面的观点,我完全同意,同样一根苗,没有相应的土壤也是不行的。

生在 中国传统的教育 体制下面 表示我们眼中的教育并不是那么的坏 ,相对那些应试教育 ,我觉得 中国的教育在大学 出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还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这个是我最为费解的 。。。一样的分数 不同地区完全不同

其实制度是一方面,关键还是最终的考核标准问题——高考。

高考的方针一天没有变化,中国的教育一天不会有真的改观。我也是到了国外才突然意识到什么是独立思考。毕竟我对专业跟理工类的思维还不同,我的专业必须是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才行。而这个偏偏是中国教育缺失的。

至于高考分数,呵呵,我就是那位放到北京能上本科,而我却上了个专科的。

在中国,教育一直都是比较落后的,近年来一直在看着它的成长,小学初中不用交学费等等,在国内想真心投入到公共建设事业的人不是很多,人们想的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来赚钱~呵呵,所以中国房产业可以说是非常繁荣的了,我身边的朋友说,“他们只懂得拆房建房”。

高考也不是万恶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把教育资源运用得最佳,取得最大的效益,这于国家,于国民都是一件幸事。

从公平方面来讲,比利时的教育的确做得比较好,起码不会说因为你穷就上不了好学校。学校质量多多少少还是有差别的,尤其是私立学校。
评论中大都对天朝的教育不看好啊,呵呵,也难怪,身在其中体味到的弊端太多了。对高内教育最大的期望就是全国统一高考分数,其它其次。本身教育资源已经严重不平等了,再在分数上不平等,就真的没天理了。
教育质量来讲,不见得就好。我所认识几个国内外的老师们很多都说比的学生学历能力比较差,缺乏上进心。之前在澳门、香港也遇到类类似的反映,最近台湾也有不少类似的反映: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839391.shtml
教育的好坏,或许要到二十年之后才能评判。现在评判二十年前的教育或许更为恰当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还是认同目前中国的教育的:最起码它提供了一个能够促进社会流动的平台,尽管这个平台不是那么的公平。

同意,我也不认为现下的高考制度没有优点,它毕竟给了许多平民百姓的孩子一个比较公平的机会。像过去的工农兵推荐制度,更不平等。
但我们也希望能借鉴人家优秀的地方。
比国的年轻人,或者说欧洲的年轻人,他们活得比较优越,所以没有上进心也正常。
我说的教育水平,是指国际平等测试,显示他们的初等教育学生的能力还是不错的,WIKI上说比德国的水平还要好。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