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在国外

和教授的一次聊天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論語 公冶長 第五

月初,实验室一中国同事(国外博士生之间也称同事)答辩招待酒会上,正好我的比利时导师也在场,便和他聊了一会儿。在这种场合,聊的内容不是学术,而是学术之外的东西:我终将面临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我想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

刚一提出问题,他就回答我:Follow your heart.

我心里一楞:您不是李开复吧?给我来一锅炖了八百遍的“心灵鸡汤”?

接着,教授说:必须要做你有兴趣和喜欢的事情,比如,毕业后选择industry or academy哪条路线?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工作得开心。

说到工作地点,对于我来讲,选择的地方就是欧洲、北美、中国三者之一。我想听听他关于这三个地方的选择。他首先补充:如果喜欢好天气,澳洲也不错,生活可能更放松。

像这种问题,他觉得还是一个经济背景的问题。作为一个欧洲人,他说:欧洲已经在没落,经济形势严峻,政客们缺乏长期战略,只希望获取短期选举时的选票。他觉得这些现象严重地降低了效率,也许这是民主的不足。当然,他也补充:应该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并不是说要专制的制度——这个意思我倒是听出来了。

接着,他说欧洲的社会福利使政府负担严重,过于宽松的劳工保护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这些只会使欧洲在经济方面短期内落后于新兴经济体。虽然这些当年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劳工保护制度曾经起过不错的作用,现在却在阻碍经济发展。换而言之,他认为欧洲的前景在短期内不容乐观。

就科研方面来说,他去过中国很多次,发现好多研究机构的硬件现在已经很不错,许多设备就是欧洲的科研机构也不一定买得起,说到此时,他说:“作为一个欧洲人,这确实是一种无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欧洲早已没有大规模建设,而中国肯定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要维持大规模建设(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里的建筑材料——复合水泥研究)。

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好的“软件”来管理运用这些“硬件”。正如他曾经跟我聊天:“在中国,有一种这样的感觉,这台设备是XX教授的,那台设备是YY教授的,缺乏开放与共享”。如果中国的“软件”层面也能像欧洲一样,将来完全有可能超过欧洲和美国。显然,他说的这种“软件”和“硬件”不只是在科研领域。

至于美国,他似乎也不太看好,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也经常争吵,这两年各种经费投入也在裁减(就在当天,新闻报道美国五角大楼裁减军费开支)。因此,具体到这三个地方,他觉得中国的机会和市场还很大。

总体来说,教授似乎在向我夸赞中国的未来,虽然他没有明确说建议我回中国去。他本人也不只一次地说:有机会要让他的三个孩子学习中文,他自己也要学中文。这与国内许多年轻人怨声载道、既得利益者们努力移民的现象完全格格不入。

也许,中国的未来既不像教授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国内人们感觉的那么悲观。我感觉来土木坛子这里的朋友,教育背景和综合条件应该还算不错,不知大家是怎么客观地看待这些现象?欢迎发表你的评论和大家分享,感谢。

“和教授的一次聊天”上的106条回复

要毕业了哇?
其实在硬件方面,国人,或者说政府从来就不缺钱。只是顶尖的设备没有顶尖的人来使用。那些天价买来的设备大多难逃尘封的命运。
有机会,我倒是希望自己能去外面的世界走一圈~

我没在国外呆过,所以对国外的环境不是太了解。
其实做一个选择既容易也艰难,因为做出选择时你要考虑各种因素,家庭的、社会的、经济的,这时候“Follow my heart”可能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实现,这就要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

作为从国外回来的人,我强烈建议你不要回国。有很多东西已经不适应了。我现在已经开始想着重新出去了。因为国内,你没办法做到follow your heart。

国人要在西方世界取得很大的成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来语言文化,二来西方人的地盘,他们心中是如何想的,你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换过来,中国各地的排外歧视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了,如果只是简单地过过日子,欧美当然还是很宁静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会让你轻易发大财,但也不会让你过得太差。就看每个人的追求了。

我其实也有类似的困惑,而且由于专业不同,国内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其实现在国内科研界我觉得缺的不是技术和设备,而是人和对应的正确的心态。

落叶总要归根阿
在哪里生活都是有快乐也有困难,不能说在国外呆久了回国不适应了,从国内来到国外不也是先适应这的生活。如你导师所言,国内土木大规模发展,科研机会也很多。回去了以后可以再出来,不回去就只有在外漂,时间久了更不易改变环境。

今天收到你的通知邮件就过来看看。这篇文章说的问题恐怕是每个在国外的中国学生都问过自己的。

我有幸和李开复聊过天,他的意思是想做科研就不要回国。如果是想借助教授身份做一些有益的事也许可以。

因为我的heart是一定要回国的,所以和他谈话之后我放弃了学术之路。现在在美国一家大公司工作。等待国内的机会。

其他人说的“家庭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虽然都需要考虑,但是这只是具体路线的考量,不应该影响你follow your heart. 有些人不follow只是因为他们的heart本来就更在意物质因素/外部环境。在学术圈子的人,应该至少一开始有过别的追求。

其实选择任何一条路都难免有遗憾。如果不愿意冒风险,那么选择别人眼中的“好去处”也许是最保险的。如果follow your heart,也许风险很大,可能失败。不过人就这一辈子,结局都一样。能折腾的时候不折腾,就好像某个先哲说的:有些人30岁就死了,70岁才埋。

唉,看了你的说法,觉得赞同。不过,我也不想改变了。我12岁的时候,想做学术了;18岁的时候,想学哲学了;24岁的时候,回想之前白过了;现在30岁了,在做学术了,但觉得已经在等埋了……

你想的太多了,随遇而安就最好。我们回国一年半了, 感觉很好,心里踏实,也没觉得很复杂,当一心扑在工作上后,就没有那么多烦心的事了。但我建议你最好继续在国外做个博后,如果回国继续科研的话,肯定要回来就能拿到教授位子才行,要不就复杂了,竞争很激烈,待遇不怎样。如果继续industry,就另当别论了。

以后让两个小家伙见见面,以前经常一起玩的伴儿嘛。 回中国度假的时候欢迎来济南骚扰我们。

Follow my heart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茫然。在国内这种体制下,如果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的话,你是真的对这个领域有兴趣吗?我每次都是问自己,很茫然!

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 东南亚的华人眼里一直都是既排斥又羡慕的,他们受着中英文化的“完美”融合,父母爷爷奶奶一辈都是中国的根,强大的中国带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好人和很多的坏人,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人在全球会越来越多,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认同感一直是那么强,即便有一天深入别人的国籍,也会骄傲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中国人!

在马来西亚读书的中国人在实验室写

回复 彩虹之家博客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