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一封真实的邮件:不要让孩子成为“问题青少年”

下面是我的一封真实邮件。之所以公布这封邮件,是希望我们都要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否则出了“问题青少年”是一非常头大的事。欢迎大家在博文下面留言提供建议或讨论。

尊敬的何老师:

最近可好?

今天给你写信有个事情想请教你。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外甥女今年13岁,这个秋季以小升初以较优异成绩入学县城关中学——城关中学对非城关户口学生实行考试择优录取。

最近听我姐夫(平背乡)讲,她已经是个问题少年。前不久她从家里“偷”了近两千块钱——家里是很一般的农村家庭,到学校后买衣服等开销花光被父母发现,当时我姐夫警告她,要在学校公开她的事情,她苦苦央求她的父亲不要公开,给她最后一次机会。

她父亲于是同意,然后她自己两个礼拜都不好意思回家,并写信给家长表示她很好,在同学家度过周末。信的内容写得很好,让人感觉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最近的这个周末——即前两天,我姐夫要求她回家,她回到家后,家人依然很生气——不排除骂了她等。从表现来看,父母以为她有所改善,于是周日下午又正常返回到学校。

今天她父母得知,她居然就在过去的这个周日,在家里将她爷爷辛辛苦苦挑砖打零工积攒下的3500元存折和身份证一并“偷”走,然后于昨天周一从县城返回到安平邮政储蓄所取钱(可能只能在开户行取钱),由于代人取钱需要代理人的身份证,她无法取出来钱,于是一出租摩托车的成年男子“好意帮助”她取钱。该男子出示自己身份证从银行里将钱取出来,本来按事先说法给“100”元好处费,该男子却将所有的3500元钱抢走并威胁她,于是钱没有了。

事发,所有细节在家人的打骂中全部招出。让人伤心的不仅仅是钱财的丢失(这个会去派出所报案,估计能抓住犯罪分子),更是这个孩子带给父母的失望,担忧她的未来,甚至担心她将来成年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听我姐说,外甥女小的时候就有所苗头,比如几岁的时候就翻箱倒柜,搜寻家里的钱——那时候不过是一块几毛的,到后来也总是喜欢钱(钱能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一直到小学时候都有所类似的“不良表现”:“偷”家里的钱等,也包括我母亲——她外婆也发现过她在我们家偷过几十块钱什么的,但一直没有偷别人家的钱财。到如今到县城上初中后,事情越演越大,一直到最近这两起非常“严重”的事情。

我姐夫和姐姐为这个事情非常伤心,表示“这样的孩子就当没有生过”,也无法再相信她,表示这样的”劣行“似乎是生性使然——宿命论,连最基本的成为一个正常人都是奢求,更不指望她能成才。她父母现在已强迫她停学,不再让其在城关中学上学,甚至打算将其送到青少年劳教所,或者类似地方去劳教,以期她能改掉这个劣习。

我个人感觉她的问题是:

  • 不讲信用。说话不算话——而且说得很好但做不到,从她又“偷”3500元钱看出来她在刚犯错误后,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
  •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我妻子去年回国时候短短相处就发现她较有心机,目的心很强,她喜欢哪样的东西就会想办法”搞“到它。
  • 我感觉她也不太会交流。舅舅的电话她都不愿意接听,事实上从小到大就不怎么接别人打过来的电话。

我深知这样的“坏毛病”问题可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作为一名两岁孩子的父亲,我也深知生儿育女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几乎没有哪几件事比这个再重要。生下来已经不容易,养育他们可能更艰难。

我知道整个“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中,像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青少年不少。当家里遇到这样的问题少年,我也不知如何处理,只知道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不能马虎处理,关乎到小孩一辈子的事情。

作为你的学生,我到国外了还梦到你晚上自习教育我们时的训话情景,还记得你关心我有一回没有去上星期天的自习以为我有思想纠结,这些少年时期的德育可见有多么重要,这比作为高中物理老师的你教会我三大力学定律更为重要。

因此,我第一时间想到你是最合适的能帮助我的人,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些建议。

感谢!

学生:XXX

2012年12月18日

Update: 关于问题青少年的分析,在西方也有类似的teenager现象,旅居澳洲悉尼的吕嘉健教授对此有详细的研究报道:问题青少年Teenagers.

“一封真实的邮件:不要让孩子成为“问题青少年””上的32条回复

撇开道德,还是可能贫富差距比较到,如果手头的钱达到同龄人平均水平,相信这样的偷钱比例会下降。当然了,物质需求也可能是无底洞。我觉得要求低收入的人有着纯洁高尚的道德,本来就是挺残酷的事情……但如果现在把她送劳教,隔离,边缘化,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这问题是挺难的……

家庭教育的好与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该满足的孩子的需要满足,该惩罚的要惩罚。

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如果这样就会被她父母放弃,那么我能想象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孩子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在《写给学前班的可儿》一文中我曾经提到:我是认为人性本恶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摄取、占有、贪欲、好动、吵闹、排他等等的恶习,所以才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使人向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比强塞过重的负担、技能更为重要的。http://justyy.com/archives/19628

造成现在这样父母和教师有不可推托的责任。

是的,家庭有学校都有责任,现在的问题是要争取把这孩子改过来——虽然不易。

对别人的意义,便是要注意孩子的教育。

大环境下应该是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而产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孩子心里有问题,孩子父母也有很大问题。首先要经常和孩子交流,而不是把她扔到学校就不管了。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还有老师的关系。如何让看待贫富差距。现在这个社会老师也是很势力的。只看钱。中国的教育大家都明白,只教不育。这时候更多的要求家长承担监护人的责任。该打就打,让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毕竟是家庭问题,指望青少年劳教所是不现实的,可能让问题更严重。先回家呆段时间,多和父母沟通,搞清楚他偷钱干什么。不上学不好,好不容易考上了。

我初中的成长经历和你侄女差不多,小升初考上城里的贵族中学,心理问题严重,那段时间很难熬,所以有点感触。

我觉得孩子的成长得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有问题时打和骂不是办法,除了增加双方的隔阂之外别无他用,应该更多地引导和沟通。

打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打应该适用在其不懂事的阶段犯错,也就是“未知事”阶段,比如2岁3岁,因为那个时候你讲太多他不一定懂,需要在讲道理的同时伴随一点体罚教育,让他明白那是错的,要受惩罚的,我也有一个2岁的侄女。然后等他渐渐成长,接受了教育,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的时候,那个时候就应该与之前反过来,以说为主体罚为辅,如果一个孩子对你身份的描述不仅是父母,还是朋友,那么你做得就相当成功了,以前有个公益广告说得很好,父母的确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时候大道理不必讲得太多,会很烦,想想我们以前,是不是这样认为,有时候只需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更有说服力,其身正,不令而行。
关于你谈及的问题,我想到了我的家里,因为我爸喜欢看今日说法,所以在小时候,当吃午饭的时候全家都在一起看今日说法,我想这些小事情也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这很好的培养了我们一个健康的法制观,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大家很关心的话题,会涉及很多,你侄女在学校寄宿,周末才回家,父母在身边的时间也少了,就不可能每天都能看见就不能观察到平时的变化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但作为一个13岁的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动作着实惊人,我们是不是忽视了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都成熟得很早懂得也早了,大人不能总把孩子当做只有“婴儿意识”的孩子,据我观察,我那个2岁的侄女现在懂得就很多,甚至以前不会说话的时候其实她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们在互相传达什么意思,你说你去拿棍棒她会瞬间停止哭泣眯着眼看你是不是真去拿了,然后瞬间再作出反应,其实小孩儿什么都知道。给你侄女的建议是,一是让她明白她做的事情会有多么严重,会有多可怕的后果,可以举事实;二是关心她问她这么做的意图,告诉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父母,比如买衣服,她可能会说我告诉你了你会给我买吗,但我们可以就以这个为突破口,让她提出要求,满足她一个要求,只满足一个,当然要求不能很过分,并且在满足之前告诉她,这个要求可以满足,因为是第一次,以后的“额外”要求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还是得引导其回到学习的兴趣之中,并且在满足要求之后也告诉她等她自己有能力了自己买给自己多好,如果没有达到协商的条件坚决不满足,她可以有发言权,但一切都讲好的前提下她也不能说出道理的,给她发言权一是让她发泄了牢骚,二是让其有了思辨的意识,但是记得引导。
三是环境很重要吧,必须了解她学校里的环境,和怎样的同学一起玩,或有没有接触到其他的人,她的做法想法是从哪里来的,总有个源头,比如平时交往的朋友大家在一起时都是在讨论物质的攀比,那么当她没有形成独立判断和个性之前这个阶段就很容易被带进去,如果天天又是在一起的话,如果天天跟父母在一起,从言行举止或多或少她肯定会受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类同,她天天和最好的同学在一起肯定会受同学的影响,或多或少,所以环境因素应该重视。以上个人拙见,也因人而异,老师常年与学生打交道,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经验,又有教学实践经验,我也想听听老师会怎么说,下次方便的话也贴出来一下吧

我的个天,你这么长这么详细的解答,非常感谢先。
采纳你的意见。后续我会把一些情况更新过来。再次感谢。

在几岁的时候,没教育好,可以体罚,用竹子打,让她记得痛。现在长大了,就得换种方法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外加适当体罚。

少年教育是个很头疼的问题。老师不可靠,学校不可靠,ZF呢,又不能靠。普通民众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老家有一句话,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从小的这些细节孩子父母没有注意到并计算遏止,长大了真不好教育了,打不得骂不得的……

这种情况怎么形成的?我有见过,看起来父母倒也明事理,但说起孩子就痛心,觉得没有希望了,想放弃,然后他们就把孩子送去少管所,类似强制戒除网瘾那种,费用还高,但是不怎么奏效,回家前几周还好,过一阵子又开始偷钱、打架。贫富差距不是原因。
走上了弯路,想掰正不容易,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引导吧,慢慢的。

你说的有道理,强制性的措施可能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小孩心里一定有些不太正常的想法,导致出现这样不悔改的行为。

主要还是是否有感恩的心以及对赚钱辛苦的认识不足,一般来说,女生不学好大多是因为跟不好的男生或者不好的女生在一起,通常女生不会那么不听话

“甚至打算将其送到青少年劳教所”,这个是不行的,你做父母的十几年教育不好孩子,指望人家几天几月几年能教好孩子,此想法是惰性。
其实很简单,孩子长大了,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大部分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了,如果要以父母的身份或老师的身份出现来说话,只需告诉孩子为办一件事有最少三到五种选择,而每一种选择会有一个结果,最后,告诉孩子哪种哪些选择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以及孩子是否能接受这种后果,让孩子知道不同方法做每件事都能看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在做事的起始前就能预知结果,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的理性就能慢慢培养,孩子也就慢慢地长大了,孩子理性的培养是一点一点慢慢学会的,正如大家能看到我发的这个评论,也是从一个慢慢学会用电脑的人慢慢地一个个字打出来的一样,需要孩子的父母亲有耐心陪伴孩子长大到能独立理性思考问题。
方法是简单的,时间是漫长的,谁让这孩子的父母当年为了三十秒的快乐,换来这三十年的操心?

方法是简单的,时间是漫长的,谁让这孩子的父母当年为了三十秒的快乐,换来这三十年的操心?
上面这句话说得太有道理了。感谢你的建议!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