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人文

如果能高贵地死去,又何必卑微地活着?

既是语文老师又是博客主的王佩兄在其博客中分享了他的一次聚会。我才发现他原来是1988+1年前后上的大学,这么一算来,他大概长我13岁——如果他也是6岁开学上小学的话。难怪“不惑”之年的他喜得贵子后,比80后的爸爸妈妈们更加欣喜若狂,即使这个年龄还不能称之为“老来得子”。

在他的博文中,他谈到了同学聚会时回忆起他当年上大学时候的往事,那年全国的年轻人为了这个国家的前途而担忧,却换来了他个人的“学业毕业”,被开除了,后来他又考了一次高考,依然是文科状元,重新上了一所大学,一直到今天这个样子。而他昔日的大学同学们风光无限,对比今昔,一切自然让他相形见绌。

生活在一个一切讲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讲“集体”的国度里,连幸福也是比较出来的。当大家连固定电话都没有用的时候,你用“大哥大”就是“幸福”的,当大家还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你骑摩托车就是“幸福”的,当大家都在开普通汽车的时候,你开奔驰或者宝马才是“幸福”的。

人一到中年,与同学,与同事,与朋友,自然就会比较,尤其是聚会的时候。那个当年不起眼的谁谁谁,如今风光无限;那个当年学习成绩优秀总考第一的,如今倒是显得落魄。

回到王佩兄的故事。一切改变大概缘由他“在其他同学的诉求都遥指北京的时候,我贴了系党总支书记的大字报”。看到这里,才知道当年的他也曾经热血沸腾。不久前,王立群教授在布鲁塞尔讲解他的“刘邦成功之道”时,提到过人是受大环境制约的。王佩兄可能就是被当年的大环境“制约”了,在这片“你可以不理政治,但政治一定理你”的国度里,政治上犯了错,将会带来多少麻烦呢?

然而,当年的热血沸腾错了吗?历史终将会给出答案。王佩兄如果认为自己当年的想法是正确的,现在也依然认为是正确的,就不必为自己如今的结果而假设当年的“如果”。时光当然不能倒流,如果还有“如果”,那么却没有“那么”。如果能高贵地死去,那么又何必卑微地活着?纵使物质上的无比贫乏,至少精神上还是自由的。

佩兄,不必失落。祝大家幸福。

“如果能高贵地死去,又何必卑微地活着?”上的35条回复

有时候,人会这样认为:活下去才有希望。就像一些患绝症的人,还是希望通过治疗延长一下生命,等待奇迹或者新的希望。

我也看了那篇《一次聚会》,好像是去打球的路上看的,挺有感触的,王P挺坦荡的现在,我记得当年我们的大事是香港回归和小平逝世,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幸,也不幸。

另外,刘邦成功最大的特点我觉得是忍辱负重,最会笼络人心。当时的大环境是对他不利的比较多。

虽然和你的文章主旨不大搭界,我还是想说,王立群讲的总感觉有点不痛不痒,十分没劲。另外kindle真是好东西,支持盗版……

我那天去听他的讲座,主要是去布鲁塞尔中国超市买点中国货。
电视上的红人未必学术上一定高,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好看,不代表学术价值很好。
王立群也一样。要让大家都接受喜欢,又要很深入,自然很难。

貌似“相形见措”这个成语的本来面目是“相形见绌”。

我又回来了。

去年我就收藏了你的博,但是没来看。
忘了昨晚在百度搜什么链过来的,然后一下子看了好多篇。

你写得很认真,所以我很认真地看。
我还会回来的!

受宠若惊,我不过是写下来记录一下我的想法了,只怕让你们看了以后,觉得我想得太简单了,甚至浪费你们的时间。

There was a small safe next to the workshop which was locked, but 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the lab, I found the combination written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desk chair. In the safe I found a beautiful purple ameythest gemstone.

回复 土木坛子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